↑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慎独”的思想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后被儒家发展为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的品行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大学》和《中庸》都提到了“慎独”。《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保持谨慎。“独”字理解为“独处之时”,“独”字被理解为“独处之时”。“慎独”所讲究的“独处之时”的时间观念,已经从外部时间转化为内部时间,即自我道德修养的关注、提升,追求自我内心的至善。又指出小人闲居独自做坏事时,什么都做得出来。见到君子的时候就畏畏缩缩,掩藏自己不善良的行为,而标榜自己的好处。其实别人看他,一目了然,因为内心的真实意念会显露于外表。这就说明表达诚意并非因想欺人而外显的,它应是真情实意的自然流露,故君子要疋心诚意,以达知行合一。

《中庸》一书对“慎独”的理解不尽相同,《中庸》认为“道”是须臾不能忘却与背离的,可以背离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君子慎独。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人性向道,心虽然是“性”的表现,但并不是时时刻刻遵循性体的。因而,君子会有意识地节制心的活动,常存敬畏之心,以求达道。

尽管《中庸》和《大学》目标一致,但出发点却不同。《大学》讲君子慎独,是出自更具体形象地对“诚意”的理【解析】
《中庸》意如书名,“慎独”是遵循中庸之道的具体表现,《中庸》中谈论“慎独”,用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对不正当的行为意念加以节制,“独”可作“仅仅”解,特指那些不正当、不合乎中庸之道的行为和观念;“慎”指“成慎恐惧”,强调言论的恰当与及行为正确。而《大学》中.“独”作“独 处之时”解,则将“慎独”的道德要求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追求,不仅仅是在人监督或制度束缚的情况下,善于克制自己不良的思想与行为,谨言、慎行,而且要内化道德规范为人性信仰,知行合一。

“慎独”作为一种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不仅在古代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今仍可以为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时,有些人却失去了灵魂家园的绿洲,有些人经不住各种诱惑,一不小心踩进罪恶的泥潭,这是不能谨守道德之心而造成的恶果。可见,“慎独”就是刻在心头的警言,是提升修养的一个弥久自新的好方法。那么怎样能做到“惧独”呢?当今时代要求我们拥有一份主动认识自身的自省意识,一份对主体觉醒所必备的忧患意识,这对于形成“慎独”至关重要。“慎独”就是一种简朴的修身方法,需要我们长久修炼,没有对“慎独”的执着追求,又怎能优化我们的人生?又怎能完美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魅力?

(选自《论慎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慎独”指君子在独处时也要保持谨憤,讲究个人修养,注重个人操守,它是懦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B. “慎独”将外部时间转化为个人独处的内部时间,关注、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追求自我内心达到至善至美境界。

C. 小人与君子的区别在于小人独处时掩藏不了自己内心的恶,什么坏事都做得出;见到君子时则刻意标榜自己的好处。

D. 君子要正心诚意,做到知行合一,因为诚意是真情实意的自然流露,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意愿也终究会显露于外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 《中庸》认为,人性向道,君子需要慎独,因为“道”是不能忘却―与背离的,一旦背离,“道”就不是“道”了。

B. 慎独是君子自我修炼的过程,心是“性”的表现,但心有时也会游离性体,君子慎独就需要节制心的活动,保持心静。

C. 《大学》从“诚意”的角度提倡慎独,,《中庸》则从中庸之道的角度提倡慎独,强调言语行为的恰当性和行为的正确性。

D. 《中庸》对慎独的要求层次低,流于形式;《大学》对惧独的要求较高,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人性信仰,知行合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惧独”作为一种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它对君子人格的追求,依然可以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B. 人们追求物质的享受导致灵魂出窍,踏进罪恶的泥潭,这表明,抛弃慎独,不谨守道德之心容易招致恶果。

C. 在当今,“慎独”仍然可以为个人修养的提高发挥指导作用;做到“慎独”需要具有自省意识和忧患意识。

D. “慎独”虽简朴,但需要长久地坚持。坚持慎独能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达到个人风范的崇高境界。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