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B.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C.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D.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2.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    )

A.《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四书”之一。

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为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所作。

C.“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屈原遭贬后任此职。

D.列传 中国编年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司马迁《史记》索隐:“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B.作者认为,楚怀王很想任用忠诚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只是他不能分辨忠奸善恶,才导致自己国破家亡,身死异乡的下场。

C.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

D.屈原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

译文: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译文: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