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2017年11月2日,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对北京市西城区某职业学院一起校园欺凌案进行宣判,五名犯罪时未满十八岁的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被告人朱某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被告人赵某、李某、霍某、高某犯寻衅滋事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

(材料二)张国新(全国人大代表):除了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法规外,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还联合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加强校园欺凌综合治理,设立两级欺凌治理委员会,完善相关处置程序。同时,建议通过立法把教育惩戒权赋予学校和老师,以起到防微杜渐的惩戒效果。

林夏(深圳阳光心理咨询机构咨询师):很多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在公众场合。美国专家的研究表明,旁观者的态度越倾向于协同或沉默,班级的欺凌行为就越多,反之欺凌行为就越少。旁观者的态度是影响校园暴力发生的关键。

詹小彤(受访家长):我们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是寄养在亲戚家。孩子其实是跟我们讲过在学校被同学欺负的事情,说不想去上学了。当时就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我们天天工作拼命挣钱,你还不好好学习?再说他怎么不欺负别人?肯定是你自己不好。没想到真是我们错了。

(材料三)

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西城区校园欺凌案判决表明,未成年人犯罪同样不能逃避刑法的制裁。

B. 目前我国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事件的整治,并力求对未成年人的惩治有法可依。

C. 我们应该对校园欺凌现象和行为说“不”:不参与欺凌,不做冷漠的围观者。

D. 家长发现孩子受到校园欺凌时,要冷静处理,首先要教训、批评自己的孩子。

2.根据(材料三)写出结论。

3.根据以上提供的材料,说说下图的寓意。

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