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

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 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 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 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 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经济学人》曾提纲挈领地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 2012 一年,就增加了 6000 余万辆新车。预计到 2020 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毫无疑 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 顶,甚至有可能下降。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 2004 年触顶,自 2007 年经 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 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 1945 年出生的人,大 部分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 美国 60—64 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 痴迷汽车的一代。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 开。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 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 30%。在 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 里,偶尔才用。2001—2009 年间,美国 18—34 岁年龄段年收入 7 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 使用增长了 10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 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 18—34 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年轻人越来越把汽车当成日常工具,而不是什么 “美国梦”的象征,不是非追不可的时髦。

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 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 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 2010 年的 77%上升到 2050 年的 86%。这意味着,将把 快 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1 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 20 世纪不同。汽车在 20 世纪的城市化 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 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市区空洞化——贫困、高犯罪率和破败的学区,形成难 以根治的“城市病”。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 郊区的“睡城”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这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哥本哈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 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 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 城市的复兴。

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 住。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 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1.关于“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种说法的依据,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发达国家,汽车消费是最大开支之一,但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 至可能下降.

B. 开车的老年人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体却并不是老年人.

C. 在发达国家,最依赖汽车的是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正在增加,将会让发达国家 的人口越来越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D. 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 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在美国体现得尤其典型.

B. 现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两种国家 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C. 自由.财富.美国梦,这些意义曾经集中体现在对汽车的痴迷上,而对于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来 说,汽车已经越来越只是日常工具.

D. 2012 年,全世界增加了 6000 余万辆新车,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3.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发达国家,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 重拥堵,反而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B. 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可能会把穷人从城市里挤 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会成为可能了.

C. 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去汽车化的 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D. 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城市,美 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