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课外阅读与理解

儿子的礼物

琦君

(1)一位好友的女儿,寄来她在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给我看。内容是写她十几岁的儿子 在幼年时亲手雕了一对烛台送给她,做母亲的当然是万分珍爱。儿子渐渐长大了,有一天, 他发脾气,顺手拿起一只烛台扔向母亲。母亲于吃惊与盛怒之下,拾起地上的烛台,竟连同 柜子上的另一只一起扔进垃圾桶。儿子怔在那里,怨怒的眼神仿佛在说:“你扔吧,给你的 东西,你爱怎么扔就怎么扔。”第二天一早,她后悔了,去垃圾桶边想把烛台拾回来,却已 被清洁工收拾走了。

(2)她心头感到无比的刺痛,尤其是想起儿子当时雕刻的那番心意和所花的工夫。她叹 息道:“为什么美好的东西,总是在失去之后才觉得格外可爱?”

(3)看着她的文章,我止不住泪水涔涔而下。我感触于母心之苦涩,也悔恨自己既不是一个孝顺体贴的女儿,又不曾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如今垂暮之年,任纵横老泪也冲不去心头 的伤痛。

(4)和作者一样,我也有一件儿子送的礼物,那是他在童年时用火柴棒搭起来的立体“快 乐”二字。那真是玲珑剔透、巧夺天工。我是那么珍惜它,把它放在玻璃橱最妥帖最显眼的 地方。年复一年,火柴棒的红蒂头褪色,骨架因胶水渐渐脱落而松散了,它已不能竖起放, 我只好把它小心地收在一只盒子里。几度搬迁,我总是小心地带着它。现在,它就放在床边 书架上,我常常端起盒子细看,真不能相信这是儿子的杰作。悠悠二十年岁月的痕迹,都刻 在那一根根带有微尘的暗淡火柴棒上,而它所给予我的是一份诚挚的“快乐”。我心里有太 多的感激,也有太多的感慨。

(5)记得那个深夜,他把房门关得紧紧的,亮着灯不睡。我以为他在偷看从摊上借来的 脏兮兮的“小人书”,几次敲门催他睡,他只是不理,我气得一夜未睡好。次日早晨他上学 了,却见书桌上端端正正摆着这件精致的手工,边上一张卡片上写着:“妈妈,给你快乐。” 我的感动无法名状,我真是快乐了好多时日啊!

(6)他渐渐长大了,我们母子时有争吵,他曾愤怒地出走,数日不归,我守着虚掩的大 门,通宵达旦,看着“快乐”二字泫然而泣。固然儿子并没像这位朋友的孩子那样,拿起自 己做的手工扔向我,但他对我珍惜这件礼物所表现的无动于衷,却使我心酸。每次央求他修 补一下火柴棒的骨架,他总是漫不经心地一再拖延。我了解这是无法勉强的,时光不会倒流, 童稚亲情不复可得。儿子成人了,我已老了。当年母亲说得对,“一代归一代,茄子拔掉种 芥菜”,母亲那时已知代沟无法逾越了。

(7)我再想想这篇文章的作者,我是看着她长大的。她在初中时,每周两次放学后,带 了两个弟弟,背着书包到我家来读古文。他们专注的神情都还在眼前,一下子他们也将近中 年了。她现在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尝到了做母亲的滋味。但在给我的信中,她仍幽默地说: “母亲来时,总是事事看我不顺眼。”这就是两代的不同吧。

(8)她在文章结尾时说:“希望儿子成长为一个有用而快乐的人。”足见母心尽管苦涩, 却是永远满怀希望的。

(9)她道出了天下父母心,也给了我一份温暖与启示。

(10)我也不再为儿子送我的那一对骨架松散的“快乐”二字而感触万千了。

1.围绕儿子的礼物作者讲述了两个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两个故事。

2.请简析第(3)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请分别写出第(4)段中两个加引号的快乐的含义。

4.体会第(6)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5.根据选文内容,写一段作者儿子看到这篇文章的心理描写。

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