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怀念谢家麟院士:创新是没有终点的旅程

2012年2月14日,92岁高龄的谢家麟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当被问及数十年学术生涯中哪件事最值得自豪时,谢家麟笑笑说:“我就是胆子大,什么都不怕!”    

正是这种什么都不怕的闯劲,曾让年仅35岁的谢家麟名扬美国。那是1955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医学中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束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开拓了高能电子束治癌的全新领域。

研制这台医用加速器时,还有斯坦福大学4名教授级的专家也接了同样的工作,作为对手,谢家麟无论在资历上还是在可供调遣的人员和资源上,与他们都不在一个量级。此外,因为是医用,这台加速器的要求格外高:除了功率要稳定、电子束的尺寸要合适、强度要均匀等技术性要求,还要测算出安全的辐照剂量和在人体内的分布。    

“这件事以前没人做过,无例可循。但我觉得这是独当一面、锻炼自己的绝好机会,因此就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就这样,谢家麟赤手空拳地上阵了。他费尽周折找到一家工厂,但承担加工任务的工程师此前从未接触过加速器和真空方面的工作;他还登报招聘了一名助手,但这位助手只当过雷达兵,并没有接触过有关加速器的业务。    

尽管如此,但谢家麟并未有半点畏惧。他带领着大家自己设计和制作加速器零部件、设计实验方案,用了两年的时间最终研制成功,并开始临床使用。

回国后,他又带领一批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耗时8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台30MeV的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它的第一个应用就是模拟原子弹爆炸时的辐射效应,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保障和检测手段。    

研制这个加速器时所面临的情况仍是“一无所知”和“一无所有”,但谢家麟所做的这项远远超前的研究工作,却为后来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奠定了技术基础,也培养了相关领域的人才。    

1979年,已过花甲的谢家麟再一次“大胆”地投入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工程的研制,并担任总设计师。1988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现对撞,被视为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个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里程碑。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杰是谢家麟的学生,他对老师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似乎永不衰竭的创新精神“记得有一次,谢先生把他一个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发给我,我一看吓了一跳!他给这个学生开设的题目竟然是有关未来m子对撞机的。这是一个很多人都不敢想的课题,他不仅在想,而且已开始做了。”高杰说。

对于创新,谢家麟终生都在以身作则,即使是便耄耋之年也依然如此。80岁之后,他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多,便将精力投入到了研究如何将低能电子直线加速器小型化的课题上,提出了“创新四部曲”,并最终研制成功。

对于未来,谢家麟有着美好期许。他在自传中如此寄语青年人:“要立志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有良好素质的人,然后才是在科技领域作出伟大的贡献,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这样,自己才会幸福,别人才会因你的存在而幸福,社会才会因你的知识而更美好。”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有一次,唐传祥正在做一个微波电子枪的实验,但出没出束不好检测,谢先生得知情况后,拿着计量仪就冲了进去。“照理说,那么强大的射线,对人身体是有伤害的。可谢老却全然不顾这些。”唐传祥说。

——《北京日报 千人挥泪差别谢家麟院士》

(2)谢家麟曾这样评价自己,“只顾埋首拉车,拙于人事交往”。对于荣誉,他看得很轻,一些重要的荣誉奖章或证书,他可能很随意地就不记得放在哪里了。

——《“加速器王国”的躬耕者》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叙写谢家麟研制医用加速器时,强调了他遇到的来自个人资历、助手、设备资源等软硬件方面的困难,表现了他不怕困难,勇于接受挑战。

B. 谢研制的电子直线加速器,为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奠定了技术基础,也培养了输电网人才,其现实意义超过了医用加速器。

C. 文中引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杰的话,不仅用事实展现了谢家麟的创新精神,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真实性。

D. 谢家麟欺期许未来,寄语青年人,让他们先做人,再展才华。年轻人要德才兼备,为他人的幸福、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谢家麟获得了201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他说:“胆子大,什么都不怕”是自己数十年学术生涯中最值得自豪的。

B. 谢家麟曾带领一批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耗时8年建成的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第一个应用,就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保障和检测手段。

C. 谢家麟毫不畏惧强大的射线对身体极其严重的杀伤力,拿着计量仪直接冲入实验室,可见他为科学、为提携后辈极可能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D. 谢家麟随意地放置重要的荣誉奖章或证书,可见他对于向外荣誉毫不看重,足能表明他“只顾埋首拉车,拙于人事交往”。

E. 本文选材不仅中心突出而且有详有略详略得当,除此之外,凸显传主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他人的叙述来侧面展现人物的。

3.谢家麟院士的人生让创新成为“没有终点的旅程”,他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