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连线题 2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9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卢梭设想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契约,在这一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形成所谓公意。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这样,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可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A. 为权力分立制衡提供理论依据   B. 与“天赋人权”思想存在对立

    C. 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理论基础   D. 强调了集体意志对个人的尊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富庶的意大利那场华丽而感性的文艺复兴,而是贫穷的北欧那场质朴而深刻的宗教改革。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宗教改革

    A. 宣传了早期天赋人权思想

    B. 突显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

    C. 具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D. 摧毁了欧洲传统的宗教信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黄仁宇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

    A. 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

    B. 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

    C. 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

    D. 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汉初史官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日》中这样概括儒家:“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据此,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 理论体系庞杂使儒学难有实际功用   B. 公家学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 强化伦理道德规范是儒学主要功能   D. 政治形势影响司马谈对儒学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庸)记载“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问学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问学”一分为二。这表明

    A. 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   B. 宋代儒学治学方法的不同

    C. 知识与道德的密不可分   D. 王阳明继承了朱学的衣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A.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C.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D.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黄宗羲这一表述

    A. 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B. 反对诸侯分封和藩镇割据

    C. 具有近代的民主法治情神   D. 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谈论清初风气时,梁启超说“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清史稿》载“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陈独秀也说“夫利用厚生,崇实际而薄虚玄,本吾国初民之俗”。这表明末清初

    A. 满清政策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B. 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导致逐利盛行

    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影响了学术风气   D. 思想界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教皇尼古拉五世时期(1447〜1455年),佩脱罗翻译波利比乌斯(古罗马历史学家)的作品,得到了五百金币奖励;盖利诺翻译斯特拉博(希腊历史、地理学家)的《地理》一书,得到了一千五百佛罗林;费勒福翻译《荷马史诗》,尼古拉五世在银行里给他存入了一万佛罗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尼古拉五世积极倡导文艺复兴运动   B. 教皇企图借文艺复兴来维护统治

    C. 人文主义思想为欧洲社会普遍接受   D. 这些作品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他们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的神学。他们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材料中“他们”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

    A. 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   B. 促进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C. 否定了宗教神学观念   D. 否定一切权威祟尚理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 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 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 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 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期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卬象深刻。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清政府开始了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D. “详晰甄核,仿行宪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梁启超说:“吾以为开明专制者,绝非新经破坏之后所能行也。惟中央政府固有之权力,循序渐进以实行之,其庶可致。若新经破坏之后,则欲专制者,势不可不假借强大之武力,以拥护其未定地位,故舍立君主之外,实无可以得之之理由。”这说明梁启超

    A. 反对共和制   B. 维护君主专制

    C. 倾向革命   D. 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898年谭嗣同在《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中曾指出:“中国艰危……然吾约计开辟以来,战国与今日遥遥相映,时局虽皆极危,却又是极盛之萌芽。”对材料中的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A. 借鉴历史经验,主张中体西用   B. 民族危机加深,出现变革契机

    C. 认同百家争鸣,致力托古改制   D. 主张救亡图存,提倡民主共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20年,陈独秀认为:“上海社会若不用猛力来改造一下……什么爱国、共和、解放、新思潮、新文化等一切新流行的名词,一到上海便仅仅做了香烟公司、药房、书贾、彩票行的利器”。这说明

    A. 民族资本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相互促进

    B. 近代社会发展要以彻底的思想改造为前提

    C. 新文化运动在上海并未引起充分关注

    D. 推翻资本主义专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20年,陈独秀认为:“上海社会若不用猛力来改造一下……什么爱国、共和、解放、新思潮、新文化等一切新流行的名词,一到上海便仅仅做了香烟公司、药房、书贾、彩票行的利器”。这说明

    A. 民族资本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相互促进

    B. 近代社会发展要以彻底的思想改造为前提

    C. 新文化运动在上海并未引起充分关注

    D. 推翻资本主义专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20年……陈独秀……用猛力来改造一下……爱国、共和、解放、新思潮、新文化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之后陈独秀主张以彻底的思想改造促进社会发展,故B选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新流行的名词被工商业利用,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相互促进,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上海社会是否充分关注新文化运动,故C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没有反映推翻资本主义专政的主张,故D选项错误。故选B。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萧功秦先生认为,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这反映了儒家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是

    A. 观念与现实的严重背离   B. 盲目自大不思进取

    C. 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D. 儒家思想落后愚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萧功秦先生认为,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这反映了儒家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是

    A. 观念与现实的严重背离   B. 盲目自大不思进取

    C. 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D. 儒家思想落后愚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说明儒家思想观念与现实严重背离。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CD项。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中写道:“‘什么农民协会,砍脑壳会,莫害人!’富农中态度恶劣的这样说。……中农呢?他们锅里有米煮,没有人半夜里敲门来讨账。独自皱着眉头在那里想:‘农民协会果然立得起来吗?’……而他们(贫农)中间有很多人,是‘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他们有什么不进农会?”。这段话意图是

    A. 应该按照经济地位的不同区别对待农民

    B. 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农民革命态度不同

    C. 农民阶级不如工人阶级有坚定革命信念

    D. 争取贫农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重要保障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中写道:“‘什么农民协会,砍脑壳会,莫害人!’富农中态度恶劣的这样说。……中农呢?他们锅里有米煮,没有人半夜里敲门来讨账。独自皱着眉头在那里想:‘农民协会果然立得起来吗?’……而他们(贫农)中间有很多人,是‘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他们有什么不进农会?”。这段话意图是

    A. 应该按照经济地位的不同区别对待农民

    B. 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农民革命态度不同

    C. 农民阶级不如工人阶级有坚定革命信念

    D. 争取贫农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重要保障

    【答案】A

    【解析】说明由于经济地位不同,富农、中农、贫农对农民协会的不同态度也不同,应该按照经济地位的不同区别对待农民,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农民对农民协会的态度,没有体现农民对革命的态度,排除B;C选项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无法体现“争取贫农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重要保障”,排除D。

    【题型】选择题
    【适用】困难
    【标题】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西方近代某种文学流派,其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常常以强烈的对比色彩来强化和突现主观倾向,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常常会改变甚至是变形的意象、人物或环境。导致这一流派出现的因素是

    A. 启蒙运动的影响   B. 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C. 工业革命的完成   D. 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西方近代某种文学流派,其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常常以强烈的对比色彩来强化和突现主观倾向,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常常会改变甚至是变形的意象、人物或环境。导致这一流派出现的因素是

    A. 启蒙运动的影响   B. 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C. 工业革命的完成   D. 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强烈的对比色彩来强化和突现主观倾向”“是变形的意象、人物或环境”等信息的描述可知该流派是浪漫主义,对理性王国的失望,B项正确;浪漫主义是对启蒙运动所描绘的理性王国的批判,排除A;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中期,不属于浪漫主义的时间范畴,而是现实主义文学,排除C;对经济大危机、战争反思的相关文学流派是现代主义文学中荒诞派戏剧,排除D。所以选B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1901年起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练薪式抢炮。后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再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从材料可知清朝新旧军队的差异不包括

    A. 招募、训练机构   B. 训练方法、征兵方式

    C. 建军目的和军制   D. 兵源、兵器、战斗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1901年起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练薪式抢炮。后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再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从材料可知清朝新旧军队的差异不包括

    A. 招募、训练机构   B. 训练方法、征兵方式

    C. 建军目的和军制   D. 兵源、兵器、战斗力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无论八旗军、新军,都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建军的目的和军事制度没有改变。故答案为C项。从编练新军的武备学堂和练兵处来看,招募、训练机构有变化,排除A项;从“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来看,训练方法、征兵方式有变化,排除B项;从八旗军到新军操练新式枪炮来看,兵源、兵器和战斗力均有变化,排除D项。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某学者在1919年撰文称,“各国战后所耗元气,都要取偿于外。环顾宇内,就剩中国一块大肥肉,自然远客近邻都在那里打我们的主意。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盟当保镖,可是做梦哩!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还要尽自己的力量,促他的进步。这回国际联盟总算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调和的发轫,把国家相互的观念深入人心,知道国家意志并不是绝对无限,还须受外部多大节制。”该文旨在

    A. 说明列强环伺的隐患使中国外交依然被动

    B. 希翼中国应当认清国际时势主动有所作为

    C. 揭示国联的存在并没有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

    D. 强调国联盟约为中国争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某学者在1919年撰文称,“各国战后所耗元气,都要取偿于外。环顾宇内,就剩中国一块大肥肉,自然远客近邻都在那里打我们的主意。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盟当保镖,可是做梦哩!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还要尽自己的力量,促他的进步。这回国际联盟总算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调和的发轫,把国家相互的观念深入人心,知道国家意志并不是绝对无限,还须受外部多大节制。”该文旨在

    A. 说明列强环伺的隐患使中国外交依然被动

    B. 希翼中国应当认清国际时势主动有所作为

    C. 揭示国联的存在并没有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

    D. 强调国联盟约为中国争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机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当保镖,可是做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该学者希望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应该主动有所作为,力争国权,故B选项正确;列强环伺的隐患,属于中国力争国权的背景,不是材料主旨,故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说明学者也肯定了国联的积极作用,故C选项错误;当时国联受到英法控制,对中国争取外交平等的不利性更大,故D选项错误。故选B。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1938年10月,丘吉尔在下院的一次演说中指出:“我们未经战争就遭到了一次可耻的失败……此地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将使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实在是致命的谬见。”丘吉尔的演说针对的是

    A.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B. 西班牙内战

    C. 慕尼黑阴谋   D. 德国吞并奥地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38年10月,丘吉尔在下院的一次演说中指出:“我们未经战争就遭到了一次可耻的失败……此地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将使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实在是致命的谬见。”丘吉尔的演说针对的是

    A.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B. 西班牙内战

    C. 慕尼黑阴谋   D. 德国吞并奥地利

    【答案】C

    【解析】由“此地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被分割”“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判断,演讲针对的是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作为交换德国向苏联进攻的条件。历史上把这种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企图引开祸水的做法称为“慕尼黑阴谋”。故C正确。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内战时间从1936年7月到1939年4月,1938年3月15日,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故ABD时间不符合,排除。

    【题型】选择题
    【适用】较难
    【标题】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针对20世纪30年代末的某国际事件,有学者评论说,势不两立的共产主义与纳粹主义却因为各自的国家利益而达成了一致协议。这一事件

    A. 指《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署   B. 使“纳粹主义”避免了两线作战

    C. 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D. 确保“共产主义”国家长期和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针对20世纪30年代末的某国际事件,有学者评论说,势不两立的共产主义与纳粹主义却因为各自的国家利益而达成了一致协议。这一事件

    A. 指《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署   B. 使“纳粹主义”避免了两线作战

    C. 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D. 确保“共产主义”国家长期和平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共产主义”不可能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20世纪30年代末”“共产主义与纳粹主义却因为各自的国家利益而达成了一致协议”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它的签订使“纳粹主义”避免了两线作战,故B项正确;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慕尼黑阴谋,是西方大国而非材料中“共产主义与纳粹主义却因为各自的国家利益而达成了一致协议”,故C项错误;不久,德国发动了苏德战争,没有“长期和平”,故D项错误。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有一份文献宣称:“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或其他方向的扩张;……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这份文献是

    A. 《联合国家宣言》   B. 《大西洋宪章》   C. 《非战公约》   D. 《开罗宣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有一份文献宣称:“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或其他方向的扩张;……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这份文献是

    A. 《联合国家宣言》   B. 《大西洋宪章》   C. 《非战公约》   D. 《开罗宣言》

    【答案】B

    【解析】《大西洋宪章》是1941年由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的联合宣言。它提出了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目的和重建战后和平进步民主的目标;根据材料中的“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可知,这份文献是《大西洋宪章》。故本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CD项。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下表,表中各大国钢铁产量在不同阶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38年各大国的钢铁产量(单位:百万吨)

    1910年

    1913年

    1920年

    1930年

    1938年

    美国

    26.5

    31.8

    42.3

    41.3

    28.8

    英国

    6.5

    7.7

    9.2

    7.4

    10.5

    德国

    13.6

    17.6

    7.6

    11.3

    23.2

    法国

    3.4

    4.6

    2.7

    9.4

    6.1

    俄国

    3.5

    4.8

    0.16

    5.7

    18.0

    日本

    0.73

    0.25

    0.84

    2.3

    7.0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

    A. 英美受益于一战且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B. 德日未受一战影响但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C. 俄国受一战影响但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 法国既受到一战的影响又受到二战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阅读下表,表中各大国钢铁产量在不同阶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38年各大国的钢铁产量(单位:百万吨)

    1910年

    1913年

    1920年

    1930年

    1938年

    美国

    26.5

    31.8

    42.3

    41.3

    28.8

    英国

    6.5

    7.7

    9.2

    7.4

    10.5

    德国

    13.6

    17.6

    7.6

    11.3

    23.2

    法国

    3.4

    4.6

    2.7

    9.4

    6.1

    俄国

    3.5

    4.8

    0.16

    5.7

    18.0

    日本

    0.73

    0.25

    0.84

    2.3

    7.0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

    A. 英美受益于一战且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B. 德日未受一战影响但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C. 俄国受一战影响但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 法国既受到一战的影响又受到二战的影响

    【答案】C

    【解析】俄国是一战的参战国,但在十月革命后,苏联逐渐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受到一战的影响但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比较美英两国1930年和1938年的钢铁产量可知,两国都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产量下降,排除A项;德日均是一战的参战国,德国受一战的影响较明显,排除B项;材料没有二战时期的数据,不能反映法国受二战的影响,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一方面要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联系史实,从时间信息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来分析,以此确定答案。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作为武器的图书》中记载:“1944年6月6日,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几天后,美国将无数箱图书运抵诺曼底,发往法国各地书店。随后,数以万计的美国图书陆续到达,发往整个欧洲。”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   B. 争夺原德占区的图书市场份额

    C. 为击败德国法西斯提供思想武器   D. 为盟军前线将士提供文化休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作为武器的图书》中记载:“1944年6月6日,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几天后,美国将无数箱图书运抵诺曼底,发往法国各地书店。随后,数以万计的美国图书陆续到达,发往整个欧洲。”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   B. 争夺原德占区的图书市场份额

    C. 为击败德国法西斯提供思想武器   D. 为盟军前线将士提供文化休闲

    【答案】A

    【解析】这一题需要结合所述时间来考虑,当时是1944年6月,距离德国的失败还有不足一年的时间,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作为美国这样的大国,它已经开始谋划战后的布局了,因为美国通过二战已经将自己的实力发展到了极致,所以战后谋求世界霸权成为既定的目标,所以会借助二战后期去实施这一计划,故选A。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云南省玉溪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明清城市奢靡之风。这股风气先由城市传到市镇,再影响到周围的农村。而且奢靡消费风气波及到社会下层,使过去官方所订立的身份等级制度崩解。人民对城市的观念亦有改变,不再把城市当成权威所在地而视为畏途。城市文化也在这时有了进步,尤其是印刷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出版事业及新闻传播工具的多元化。小说的普及流传是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家,而且在城市产生了许多有名的戏班。

    ——摘编自巫仁恕《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

    材料二清朝末年(新政时期)至解放期间,中国城市改造体现在诸多方面:城墙被拆掉,商业利益的重要性超越了传统城墙提供的安全感和威严性;街道被拓宽拉直,并铺设成柏油路,设置照明街灯,植树也成为建设“花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广场和体育场等新的公共空间的开辟,最明显的是,天安门被改造成一个公共广场;图书馆、礼堂、电影院和百货公司等新式建筑物的出现,促进了新形式的人际交往和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

    ——摘编自周锡瑞《重塑中国城市——城市空间和大众文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和晚清民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异同,并指出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的变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明清城市奢靡之风。这股风气先由城市传到市镇,再影响到周围的农村。而且奢靡消费风气波及到社会下层,使过去官方所订立的身份等级制度崩解。人民对城市的观念亦有改变,不再把城市当成权威所在地而视为畏途。城市文化也在这时有了进步,尤其是印刷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出版事业及新闻传播工具的多元化。小说的普及流传是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家,而且在城市产生了许多有名的戏班。

    ——摘编自巫仁恕《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

    材料二清朝末年(新政时期)至解放期间,中国城市改造体现在诸多方面:城墙被拆掉,商业利益的重要性超越了传统城墙提供的安全感和威严性;街道被拓宽拉直,并铺设成柏油路,设置照明街灯,植树也成为建设“花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广场和体育场等新的公共空间的开辟,最明显的是,天安门被改造成一个公共广场;图书馆、礼堂、电影院和百货公司等新式建筑物的出现,促进了新形式的人际交往和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

    ——摘编自周锡瑞《重塑中国城市——城市空间和大众文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和晚清民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异同,并指出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的变化。

    【答案】(1)相同:商品经济发展;新技术的出现(如明清印刷技术,民国的电气化、大型建筑物等);社会等级结构变动导致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城市功能的变化,政治功能减弱,经济和文化功能加强;城市文化发展等。

    不同:晚清民国时期城市结构和面貌的改变更大,如城墙被拆掉,城市重新规划,出现许多新型的建筑物等;城市为普通民众提供的公共空间更加丰富等。

    原因:明清城市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结果,而晚清民国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所发生的变化。

    (2)平等的观念,如城墙拆除,城乡的差距被缩小;公共的观念,如许多公共建筑的建成,人们的公共意识会增强;时间的观念,如照明街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作息规律;休闲的观念,如公园、电影院的出现,人们有了更丰富的娱乐节目;市场的观念,如百货公司的出现,增加了消费购物的场所;民主的观念,如大型广场的出现,人们增加了交流互动的空间;运动的观念,如体育场的出现;卫生的观念,如柏油路的建成,避免了城市尘土飞扬;美化的观念,如城市植树;读书的观念,如图书馆的出现;协商的观念,如礼堂的出现有助于人们商议讨论事情等。(回答出其中三方面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来看,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新技术的出现,同时促进了社会的结构变动,推动了城市的发展。相比明清时期,近代中国的这些变化也都存在,不同点是晚清民国时期城市结构和面貌的改变更大,如城墙被拆掉,城市重新规划,出现许多新型的建筑物等;城市为普通民众提供的公共空间更加丰富等。究其原因是因为推动变化的力量是不同的,一个是内部自发产生的,一个是外部因素诱导的。

    (2)从城墙被拆除可以看出平等的观念;从公共建筑的建成可以看出公共的观念和公共意识;从照明街灯的出现可以看出时间的观念发生变化;从公园、电影院的出现可以看出休闲的观念;从百货公司的出现可以看出市场的观念;从大型广场的出现可以看出民主的观念;从体育场的出现可以看出运动的观念……这些变化可以从材料列举的事件上一一分析得出。

    【题型】连线题
    【适用】较难
    【标题】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突破了城邦时代人与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界限,提出了所有人平等的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人文主义者还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从而为近代意义上公民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作为公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7、18世纪的公民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古希腊罗马的公民理论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17、18世纪的公民还在范围和数量上得到了拓展: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公民;在近代国家中,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坏契约的政府;从公民及公民权利发展的动力源来看,主要是通过社会运动和革命战争的形式,使公民及其权利的范围得到了扩展,如英、法、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使原来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臣民获得了资产阶级国家公民的身份。

    ——摘编自张博颖等《西方公民观和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在1914年的日记里,胡适批评道:“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后来,他陆续以嘲讽口气写下了《差不多先生传》、《麻将》,希望找出国人“日用不知”的各种毛病,引起对“旧的文学、政治、伦理”的警惕。此外,胡适还指出:“今日的贫民社会……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在《我的信仰》中胡适则表示:“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傍、不盲从。而1919年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胡适又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注:胡适留美时导师杜威的主张)的“评判的评判”。从“五四”前后到1932年的十几年间,胡适一直在大声疾呼“科学”,强调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

    ——摘编自朱承《胡适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塑造》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方公民观内涵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近代公民观形成的深远影响。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培养新国民与西方的差距,并分析胡适系列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