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单选题 28 题,选择题 2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26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8 题
  1. 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一措施成为常例。这说明清代

    A. “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B. 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

    C. 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

    D. 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A.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 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 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B. 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 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 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工部移文地方官,要教民植棉法,额外“益种棉花,率蠲其税”。第二年,明太祖谕令户部,山东、河南农民在洪武二十六年后新种桑枣果树,一律不起科。并规定,不种桑者,交绢一匹;不种麻者,交麻布一匹;不种棉者,交棉布一匹。明太祖的这些规定

    A. 说明当时的农业税繁重

    B. 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

    C. 推动了剩余劳动力转移

    D. 阻碍了传统农业的进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B. 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 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D. 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A. 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B.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C. 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D. 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这种变化

    A. 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 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 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

    D. 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汉代最好的工匠是属于官府的,最好的工艺品皆是由官府所造的,而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B. 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

    C. 程朱理学的积极倡导

    D.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 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 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D. 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A. 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B. 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 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 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楚武王命斗缗(王族)管理征服的权国,后来斗缗反叛被平定,楚王改权国为权县,派县尹管理,赋税和军队由楚王管控。此后,楚多次灭国设县,最终问鼎中原。楚“灭国设县”

    A. 加速了兼并战争的进程

    B. 健全了国家机器职能

    C. 标志着官僚制度的确立

    D. 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国有史,州有志、其义一也”,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这说明编修家谱的主要目的是

    A. 传承家族文化

    B. 不忘血脉孝道

    C. 促进家国认同

    D. 补充史料不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反对“率兽食人”的暴政、强调“民为贵”的民本主义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这种种共生意味着: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其特定价值内涵根源于

    A.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B.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明代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雇农,有长年为地主佣工的长工,有按季佣工的短工,有按月受值的月工,有临时受雇的日工。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 农村部分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

    B. 农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农村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

    D. 农村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B.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C.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D.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跻身贵族。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1953人中,布衣入仕者占55.12%。这一现象有助于

    A. 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

    B. 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C. 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

    D. 改变传统政治结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题文)明清之际,“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这反映了当时

    A. 理学统治地位已丧失

    B. 市民阶层的个性追求

    C. 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

    D. 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这反映了当时

    A. 大一统王朝的权威不断加强

    B. 政治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C. 中央王朝对边疆实施直接管理

    D. 陆上丝绸之路仍然保持通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题文)《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这主要反映了

    A. 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

    B. 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性

    C. 早期文化充满神秘色彩

    D. 百家思想的趋同与融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题文)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这主要是因为分封制

    A. 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 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

    C. 政治上建立了君臣关系

    D. 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按时令入朝,官位为正三品,但由于辅官皆来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难以娴熟,故而该官职在设立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当时四大辅官的设立

    A. 体现了明初官僚机构的膨胀

    B. 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权力空白

    C. 为中枢机构改革提供了借鉴

    D. 极大地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隆庆三年(1569),大学士高拱上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业的窘困,并奏请皇帝革除宿弊。之后张居正提出农商荣枯相因,进一步肯定商业的作用。明代中后期,部分士大夫认为经商有成,在价值上也等同于读书有得。这些史实折射出

    A. 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B. 商业贸易繁荣推动了文化重心转移

    C. 货币体系转向为以银本位为主

    D. 商业空前繁荣影响了士大夫的认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据宋《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

    A. 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B. 市民阶层的扩大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 城市经济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 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 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 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 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由此可推知朱熹

    A. 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

    B. 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

    C. 强调纲常伦理以维护社会秩序

    D. 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无论是晋代谢氏的家训,还是明清时《朱子格言》处世治家的劝诫,亦或是曾国藩的“八本”“八字”的训导,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这表明“家训”的主旨是

    A. 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特权

    B. 规范家族行为,追求政治平等

    C. 凝聚家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D. 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义廉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题文)王夫之指出,为民为公,乃千古之法的精义所在,君主虽位尊权重,其意志仅一人之义,属“私”。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害怕这个国王暴虐地执行法律。由此可知,两人主张的相似之处是

    A. 体现鲜明的民主共和精神

    B. 勾画未来社会发展蓝图

    C. 质疑和防止君权过于集中

    D. 都有新阶级力量的推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元朝书法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形式美的追求,如赵孟頫鼓吹“用笔千古不易”。明末清初的书坛呈现出放浪笔墨、狂放不羁和愤世嫉俗的风气,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遏止的情绪表现。这种状况表明

    A. 书法艺术具有求异求新的特征

    B. 书法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C. 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不断完善

    D. 书法艺术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这反映了二程继承并发展了(   )

    A. 孟子的性善论   B. 孔子礼的思想

    C. 荀子的性恶论   D. 佛教的天命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农民上街带着自己的农副产品,在桥头、茶馆店前现卖换钱,再买回所需物品回乡,甚至还通融用实物顶钱买回所需物品……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度,有的宽至三米;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一河二街,有的两河交织呈十字街,有的东南西北还有小市;以开设的商铺计,有的仅数十家,有的数百家、近千家。这表明当时的江南市镇

    A. 形态不一,功能不同

    B. 因地制宜,自然生成

    C. 名不副实,多为草市

    D. 统一规划,特色鲜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张居正指出当时的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的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员,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防御蒙古鞑靼入寇边关,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边防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使北方暂免于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张居正还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赋税的不均和欠额是土地隐没不实的结果,所以要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首要前提就是勘核各类土地,遂于万历八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摘编自《张文忠公全集》和《明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表

    内容

    中国

    外国

    文学

    汤显祖(1550-1616),代表作是《牡丹亭》,主人公杜丽娘由于梦中获得的爱情在现实中难以寻觅,一时感伤而死,也即所谓“慕色而亡”的描写,最后还魂才子佳人结婚皆大欢喜,《牡丹亭》展示了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

    莎士比亚(1564-1616),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密欧和朱丽叶一见钟情,他们为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敢于不顾家族的世仇,敢于违抗父命,以死殉情。倡导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颂歌。

    百科全书

    《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1773——1786)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由于搜集四库全书时毁灭大量古籍档案,故有学者称为“四库毁书”。

    狄德罗(1713-1784)于1751~1772年组织160多位当时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编撰了一部《百科全书》。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这些人被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力量。

    科技

    李时珍(1518-1593),《本草纲目》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

    哈维(1578——1657)1628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的解剖研究》,这部只有72页的小书是生理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他在书中系统地总结了他所发现的血液循环运动的规律及其实验依据。

    ——据黄天骥:《论<牡丹亭>的创新精神》等

    上表为16~18世纪中外部分文化比较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