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3 题,其中:
单选题 34 题,选择题 5 题,null 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29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4 题
  1. 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纸上作弊,朱元璋实行了半印勘合制度。规定凡文书纸上均须加盖半印(即关防官印),以便核对。这一制度的设置旨在

    A. 确保文书安全

    B. 削弱丞相权力

    C. 加强中央集权

    D. 提高行政效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19年,中国对欧洲国家商品进口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868年的33.4℅下降到11℅.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当时资本输出成为主流

    B. 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

    C. 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D. 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A. 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

    B. 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C. 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D. 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春秋中叶后,宋国六卿已无太宰、太史等职。其他各国的太宰、太师、太史也都成为次要职位;而主管行政、财政、军事、司法的司徒、司空、司马、司寇等政务官,则上升为六卿。这反映出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形成   B. 西周分封制无约束力

    C. 政府权力的官僚化趋势增强   D. 诸侯国战争频率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汪康年在《论铁路国有与民有》一文中指出:“各省筹款之难,不能动工者,其总协理以下,坐耗薪水如故也。筹款易者,则争角剧烈,靡费尤甚。于是七八年之久,筹款一二千万,仅成路一二百里有之;筹款数百万,仅成路数十里有之;而用人之冗乱,采办之侵蚀,与官办无异。”材料反映出

    A. 近代铁路建设资金缺乏

    B. 官办与民办均出现腐败

    C. 民办铁路建设成效不佳

    D. 近代中国铁路建设艰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这说明诸子学派

    A. 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B. 共有相似的政治诉求

    C. 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

    D. 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中法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

    A. 消灭六国

    B. 制度创新

    C. 修筑长城

    D. 严刑峻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 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 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 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 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

    A. 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

    B. 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

    C. 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运动

    D. 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A. 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B. 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C. 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D. 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

    A. 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

    B. 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

    C. 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

    D. 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梁启超说:“世之所谓温和改革者,宜莫如李、张矣……然则再假以十五年,使如李、张者……亦不过多得此等学堂洋操数个而已。一旦有事,则亦不过如甲午之役,望风而溃,于国之亡,能稍有救乎?既不能救亡,则与不改革何以异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梁启超全盘否定了李、张的改革

    B. 学习洋操量少力弱导致改革失败

    C. 革新制度才能改变中国全貌

    D. 评价改革成败标准是战争的胜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等,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A. 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B.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C. 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异   D. 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

    A. 在边疆设立节度使   B. 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C. 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 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严复在《天演论》中指出:“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 说明“物竞天择”是生物进化的必然

    B. 进一步宣传赫胥黎进化论思想

    C. 用生物进化理论来阐释人类社会发展

    D. 唤醒近代国人救亡图存的意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合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

    C. 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D. 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842-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了1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外,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B. 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

    C. 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 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咸丰八年(1858)的《天津条约》和咸丰十年(1860)的《北京条约》……条款虽很多,但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乎从此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更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也可以为福,关键看我们振作与否。奕䜣与文祥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一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意在强调条约的签订

    A. 导致外国势力发展到北京

    B. 开启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C.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D. 激起了清政府的自强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这种观念推动了

    A. 专制主义的发展趋向   B. 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C. 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   D.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宋史》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据此可知宋朝政治机构改革

    A. 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B. 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专制

    C. 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

    D.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到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 城市人口的缩减

    C. 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 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北宋中前期,皖北地区人口维持在五十万户左右,沿汴河两岸兴起了六孜、庸桥、灵壁等商业大镇。金代时,汴河逐渐湮废,皖北地区的经济逐渐衰落,人口和北宋相比下降了近64%。元朝时撤并了归德府所辖的临涣、符离等八个人口不满千户的县。这说明

    A. 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

    B. 交通是影响皖北商业的最主要因素

    C. 民族政权轻视农业发展

    D. 皖北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浦江县(今属浙江金华市)有“义门郑氏”,家族累世同居,用儒家伦理管理家族,《宋史》、(元史》中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立传,多次受朝廷表彰,成为社会楷模。元末农民起义军进入浦江县,也都互相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材料表明

    A. 理学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   B. 政府鼓励大家族的发展

    C. 各派势力都力图拉拢地方豪强   D. “义门”的兴起缘于理学推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C.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出产“濮绸”闻明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已由农业转移到蚕蚕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这种变化表明江南市镇

    A. 传统的自然经济还渐解体

    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 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松弛

    D. 已经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下表为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的统计情况表,表中反映的现象

    A. 导致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开始出现逆差

    B. 刺激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C. 是中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的必然结果

    D. 表明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仍无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李鸿章在对《开平矿务局招商简章》的批示中指出:在用人上,“各厂司事人等,应于商股内选充,不得引用私人”;在财务上,“煤铁钱银出入,即派司事随时登注流水簿,每月一结,每年总结。”这一批示表明洋务运动

    A. 生产经营不计较成本   B. 开近代中国机器生产的先河

    C. 采用近代方式管理企业   D. 通过官商合股兴办军事工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的认识不断提高

    B. 革命派的大力宣传

    C. 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 清政府威信的降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A. 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B. 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C. 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 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下列选项,对表格的正确解读是

    A. 市场商品总值增长主要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

    B. 洋货所占比重上升是因为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C. 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D. 洋货所占比重下降与群众性的抵制洋货、倡用国货运动有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由此可见,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

    A. 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B. 假托先贤外衣,铲除封建统治基础

    C. 抨击顽固势力,采用西方先进技术

    D. 借助儒家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改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 辛亥革命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有历史必要性

    C.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 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5 题
  1. 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A. 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 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C. 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 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芒和中庸柔和之美,极少有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与刚猛之感。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A. 营造纯真温馨的氛围   B. 注重写意甚于写实

    C. 表达文人政治追求   D. 体现鲜明的儒道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A. 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B. 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C. 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D. 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翟同祖先生认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汉代中央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这种变迁主要表现在

    A. 权力中心由外朝转向内朝   B. 统治思想由法家学说变为儒学

    C. 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   D. 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赞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不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

    A.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C. 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D. 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写道:“西汉经商为富的人,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一旦显扬,远为富人所不及——因此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也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材料主要反映出

    A. 西汉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西汉文化教育的普及

    D. 汉武帝后儒学地位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度组织化的官僚队伍是皇帝“家天下”的保证、治天下的臂膀.秦始皇时全国已有40多个郡、1000多个县。西汉时全国设1587个县、6622个乡,官僚总数有130285员。中央集权就像一部大机器,13万官吏就像机器上的13万颗螺丝钉,大机器的总操纵者就是君主。“里”是最基层的组织,所设官吏最小,称胥吏。皇帝就是通过层层官吏实现对全国的控制的。官吏也依赖皇帝授予的权力统治属下及其臣民,并获得地位、荣誉、俸禄和“灰色收入”。西周的“官”以贵族血统世袭,个人财富来自领地。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成为一种职业。韩非子称之为“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秦汉还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管理官吏的法律、法规,官僚依法履行职责、执行公务,政务通过文书(文件)的运行来操作。官僚之间是等级关系。秦汉官员以俸禄多少确定等级。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科举制在宋代的完备使大批读书人进入官僚队伍,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宋朝涌现出一大批学者型官员,形成文官政治,即文官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作用.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包拯两次带头组织台谏官集体谏诤,阻止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宋仁宗最终取消了原来的任命。尽管在制度和理论上,皇帝有最高统治权,但君臣“共定国是”已经成为双方认可的原则。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官僚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等领域的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材料二  明清时期,士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清代李象琨《棣怀堂随笔》中说:“吾郡之士半商人。”明代士商还在总结行商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了一系列对于经商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其中就有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一词命名的,如澹漪子编的《士商要览》和程春宇编的《士商类要》等.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群体的主要途径。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中国社会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

    ——摘编自傅志明《儒商的内涵与外延辨析>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

    (2)依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士商相混”现象的表现。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出现所带来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材料  历史示意图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

    根据示意图,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充分,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