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3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单选题 37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21 题,困难题 1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3 题
  1. 周武王去世后,其13岁的嫡长子姬诵继位,因姬诵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摄政。姬诵的另几个叔父管叔、蔡叔和霍叔认为周公有篡位之心,并依次为借口发动了“三监之乱”。由此可见

    A. 分封制激化了家族矛盾

    B. 宗法制弱化了君主权利

    C. 地方势力享有较多特权

    D. 周初统治秩序尚不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初列侯封邑,列侯可征收封地租税,但封地行政由中央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列侯多居京师,与所封之地关系淡薄,奉命“就国”(回到封邑居住)者,反似贬逐。据此可知汉初

    A. 列侯与中央矛盾重重

    B. 中央集权有所强化

    C. 郡县制并未得以推行

    D. 封邑经常与朝廷对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战国时期,郑国商人弦高贩卖畜牧产品,经常路过滑国到成周经商,需奔波数百里路。这说明当时

    A. 较远距离的贩运活动已出现

    B. 郑国鼓励民众从事商业

    C.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官府加强了对商业的控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37 题
  1. 元曲名家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其主要倾向多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这反映出

    A. 当时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B. 元代市民阶层的娱乐需要

    C. 元代文人内心矛盾和苦闷

    D. 元曲题材广泛雅俗共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南宋时,一定数量的由士大夫、富户组成的富裕阶层因居于乡村看病吃药不大方便,生活饮食难以满足需要,“自村瞳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那者亦多矣”。材料所述“地主城居”这一现象

    A. 导致了乡间土地的荒废

    B. 推动了坊市界限的瓦解

    C. 促进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D. 密切了城乡经济的联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初制度规定,京官三品以上乘轿,其它官员骑马;到了明代中期,士大夫“始骑马”,不久“皆乘轿”;而到明代后期,一般的读书人都可以乘轿出行。这反映了明朝

    A. 科举制推动知识分子地位的提升

    B. 士大夫率先奢靡的行为影响深远

    C. 经济繁荣促进了交通工具的改善

    D. 礼法观念松弛带动社会习俗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载:“周成王既黜殷命,参改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各有徒属,周于百事。”材料主要表明西周。

    A. 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

    B. 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 官僚政治日趋完善成熟

    D. 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宜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20年,博得”乡邑称“的美名,“州郡数礼请之”,他推托。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这个事件主要反映

    A. 汉朝选官依据儒家思想

    B. 汉朝选官注重孝行与廉德

    C. 汉朝察举制存在消极影响

    D. 汉朝注重对官员的监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583年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为了能吸引人们到教堂,在接待室里陈设了西方制造的时钟、时暑、浑天仪等物,又在墙上悬挂了用汉文标明地方的世界地图,后又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况万国舆图》等图书。材料表明利玛窦

    A. 顺应了中国新经济方式的产生

    B. 主张“西学东渐”以改造中国

    C. 借传教为名推广西方近代文明

    D. 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学者指出,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的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选才的重要标准,非孝廉者不能为官。孝与廉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两种德行,尤其是孝更被作为天下之本,所以孝廉首先成为察举的常科。也是汉代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这表明,察举制的实施

    A. 开士人入仕之先河

    B. 加速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C. 保证了官员的品学兼优

    D. 杜绝了不良社会风尚的出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春秋时期,在用人制度上,鲁国一方面坚持“非吾族类,其心必异”的“亲亲”原则,另一方面开始实行“尚贤”,即选拔平民中的贤人仕官。这表明鲁国

    A. 选官制度比较完备

    B. 新兴地主势力壮大

    C. 儒法两家斗争激烈

    D. 传统秩序面临解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后汉书》记载,公元89年,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令班固在燕然山刻石纪功,史称《封燕然山铭》。2017年8月,经中蒙学者对蒙古国中部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确认石刻即为《封燕然山铭》,也解决了长久以来对燕然山位置的猜测。这表明

    A. 古代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

    B. 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

    C. 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D. 历史记载必须以考古研究佐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B. 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 《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 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清政府长期实行“怀柔远人”政策。1764年,下令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出海商船,每船准带生丝以两千斤为限,准许外国商船每次可带出生丝一万斤,又严禁闽、皖、浙等省出产的茶叶从海路运销广州或海外。该政策

    A. 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

    B. 有利于外国商人垄断中外贸易

    C. 导致中国农产品失去国外市场

    D. 使中国对外经济联系日益萎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一现象出现主要说明

    A. 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   B. 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

    C. 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D. 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中华民族有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这表明在传统社会

    A. 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B. 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C. 家国一体观念突出

    D. 尊卑观念根深蒂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明初,每岁各地官粮在运送京城途中会发生一定“损耗”(因人为、霉变等因素导致的损失),故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朱元璋认为“先印而后书”实乃欺君罔上,罪及数万人,史称“空印案”。这一事件凸显出(    )

    A. 地方吏治腐败严重   B. 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 财经制度严重僵化   D. 君权至上不容挑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坞壁营堡,私人武装多由徒附和宾客组成,并按军队的编制组织“部曲”家兵护卫田庄。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

    A. 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B. 具有社会治理功能

    C. 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 是分封制度的延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实物货币占主体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 政府控制金银流通

    C. 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D. 政局动荡货币不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南北朝时期,夷夏之辨尤为激烈,南北方政权都以中国正统自居,讥讽斥责对方为“夷狄”、“僭伪”,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南北方

    A. 分裂对立势难消除

    B. 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C. 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D. 对社会安定的愿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唐代,朝廷有依照诗名而取士的惯例。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为乐工或宫人传诵而流闻于上”,从而被加官进爵。这说明

    A. 底层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B. 商品经济推动唐诗世俗化

    C. 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

    D. 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的繁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表是商鞅死因的几种说法,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得出

    西汉司马迁

    商鞅此人刻薄寡恩,用刑太过。

    改革开放前某学者

    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变法触犯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报复。

    近年来的最新研究

    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与当时君主秦惠王的矛盾加剧而被杀。

    A. 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

    B. 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失实

    C. 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

    D. 历史叙述方式决定历史结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人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A. 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B. 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C. 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D. 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 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 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C. 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 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面是东晋至唐代有关佛教思想的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礼教有本,遂因之而成教,则功由在昔……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高僧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

    东晋孙绰《喻道论》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唐代高僧慧能《疑间品第三》

    A. 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

    B. 儒学思想体系日渐完善

    C. 佛教思想的中国化倾向明显

    D. 儒佛道三教合一已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墨子·亲士》中云:“人国而不存在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 百家争鸣的局面加剧诸侯争霸

    B. 墨家的主张未对政局产生影响

    C. 儒家思想更符合当时时代需求

    D. 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朱熹说:“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由此可知,朱熹的思想

    A. 扼杀了人性的正当需求   B. 极力为封建统治辩护

    C. 宣扬了封建的伦理纲常   D. 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

    A. 严格推行重农抑商

    B. 获取重利遭到严惩

    C. 注重规范商业行为

    D. 商人笃信因果之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明朝后期,一些富商大贾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而希望改变自身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现象

    A. 动摇了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B. 改变了古代中国的阶级结构

    C. 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和世俗化

    D. 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A. 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

    B. 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C. 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D.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宋明时期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规范的美。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说明宋明时期:

    A.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 儒学思想趋向社会化

    C.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 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组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表明元代

    A. 以山川地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

    B. 以消除割据可能性为目的划分行政区域

    C. 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

    D. 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下表是中国部分时期县的数目变化统计表,据此可知

    时期

    数目(个)

    时期

    数目(个)

    时期

    数目(个)

    秦朝

    约1000

    唐朝

    约1500

    1911年

    1381

    A. 县制有利于社会变革

    B. 县制是小农经济的基础

    C. 县是基本的行政区域

    D. 县制有职责明确的优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题文)宋代书院是民间性质的教育学术研究机构,下面是宋代六大著名书院的分布图。这可说明宋代

    A. 书院适应了统治阶级需要

    B. 儒学得到蓬勃的发展

    C. 政治与文化中心一致

    D. 江南地区文化比较繁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为国家为国王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了周天子的一统政治。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A. 统一了各国的治理模式

    B. 体现了国家整体观念

    C. 保证了政治秩序的稳定

    D. 强化了地方自主意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扁鹊望诊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

    记述

    出处

    公元前七世纪初,扁鹊望诊蔡桓公

    《韩非子·喻老》

    公元前五世纪初,扁鹊为赵简子诊断病情

    《史记·扁鹊传》

    公元前四世纪末,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

    《战国策·秦策》

    A. 历史文献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实可信

    B. 名医扁鹊是大众理想化人物的化身

    C. 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评价

    D. 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必须保持一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明代泰州学派的代表何心隐《寡欲》载:“寡欲,以尽性也。尽天之性以天乎人之性,而味乃嗜乎天下之味风味。而色,而声,而安佚,乃又偏于欲之多者之旷于恋色恋声,而苟安苟逸已乎?凡欲所欲,而若有所节,节而和也,自不戾乎欲于欲之多也,非寡欲乎?”该观点

    A. 超越了程朱理学的范畴

    B. 主张有节制地释放人欲

    C.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表达了新兴阶级的诉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康熙十六年设立的南书房逐步形成为权力中心,“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康熙十三年颁布谕旨:“著将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官员,每日轮四员,入直(值)南书房。”从而将初期只有两名入值大臣的南书房改为一次选四名入值。这一做法有利于

    A. 防止南书房入值大臣擅权

    B. 协调满汉贵族之间的关系

    C. 利用不同机构以分权制衡

    D. 扩大南书房参与决策的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阿旁宫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

    记述

    出处

    “二世还至咸阳,曰:‘先帝为成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

    (宋)宋敏求《长安志》

    “东西北三面墙内存有夯土台,未发现秦代的文化层,未发现大规模火烧痕迹。”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阿房宫考古发现与研究》

    A. 秦二世为先帝营造阿房宫

    B. 文献记载各异不足为信

    C. 杜牧曾游览秦朝宫殿遗址

    D. 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日本九州,以物易银。同时,西班牙在美洲开采的大量白银也经由马来西亚流向中国。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 政府推动白银货币化

    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 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最大受益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传国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问题:

    (1)根据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

    (2)魏、蜀、吴三国竭力想获得的“传国玺”象征什么?

    (3)唐太宗为什么要重新刻玺?与之相应唐太宗又做了何种制度建设?

    (4)你能从传国玺流转的过程中提炼出中国古代政治哪一值得关注的主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图一)

    图一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梁录》卷十八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