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29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21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中国近代化过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它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是从涓涓细流自然渐汇成滔滔江河,它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条人工开掘的运河。下列著作能够作为其依据的是

    A. 《天工开物》   B. 《新学伪经考》   C. 《天朝田亩制度》   D. 《各国律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9 题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这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教育

    A. 朝着人民教育方向发展

    B.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C. 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D.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一战后,一位西方画家说:“我们正在寻求一种建立在根本法则之上的艺术,一种将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秩序来恢复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平衡。”这表明了当时

    A. 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B. 艺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C. 西方社会面临精神危机   D. 两极世界格局濒临瓦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做出这一论断的思想家是

    A. 伏尔泰

    B. 康德

    C. 洛克

    D. 卢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纲领。因为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这说明“中体西用”的思想

    A. 束缚了知识阶层的思想进步

    B. 无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C.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 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在莎士比亚盼历史剧中,分裂叛逆者总要落得失败的下场。莫里哀(1622-1673)等作家在作品中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因为古典主义是在绝对王权的提倡与监护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要求巩固和加强统一的民族国家。两人的文学作品都

    A. 打着复兴古典旗号

    B. 反映资产阶级时代要求

    C. 属于浪漫主义流派

    D. 倡导民主、法治和自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汉族下层人民和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民的审美趣味有机结合,以酣畅、本色、绌野为主要审美特征。”下列体现这一特征的文学作品是

    A. 《离骚》

    B. 《窦娥冤》

    C. 《子虚赋》

    D. 《水浒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上,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孟德斯鸠旨在

    A.号召革命推翻君主统治

    B.维护资产阶级民主自由

    C.倡导权力的平衡和制约

    D.强调人民主权反对专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

    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一个主张“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主张“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

    A. 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

    B. 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

    C. 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

    D. 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我国古代不少君王曾颁布《罪己诏》以求得宽恕,其内容一般是君王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如唐德宗曾颁布《罪己大赦诏》曰:“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上述思想主要来自(   )

    A.孟子

    B.荀子

    C.董仲舒

    D.顾炎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君主的权力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某同学准备搞一个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发展史的研究性课题,他想了解15世纪中期我国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应查阅

    A.《考工记》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统治政策的调整 B.中央集权强化

    C.城市经济的发展 D.主流思想的演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

    A. “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 “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 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 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京剧产生的原因包括自

    ①符合当时统治者的口味  ②汉调、徽调合流并逐渐融入北京语汇

    ③艺术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④“同光十三绝”的努力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我们常说“多行善事”、“与人为善”、“真善美”,但如何才能达到“善”呢!古希腊有位大哲学家认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的认识。这位大哲学家应是

    A.普罗塔哥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我们把智者运动看作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万物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②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

    ③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④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都是由人制定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革命。……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这次革命指的是

    A.古希腊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运动

    C.宗教改革运动

    D.启蒙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与明清古典小说相比,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文学作品最突出的特色是

    A.反教皇专制 B.反封建礼教 C.反殖民侵略 D.反宗教压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 重视道德的意义 B. 肯定人的价值

    C. 强调知识的作用 D. 推崇君主权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在古希腊文明影响下产生的古希腊的服装是一块布的艺术。布一般都不裁剪,而是通过披挂或缠绕把一块布穿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如多利亚式希顿(图1)和爱奥尼亚式希顿(图2),公元前200—150年前后,由于黄金分割法的广泛应用,腰带位置上移,希顿变成高腰的设计(图3)。希顿的设计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B.崇尚理性之美

    C.开放包容的政治文明

    D.追求自由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促进了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因为它们都

    A.抨击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

    B.体现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

    C.倡导理性至上和科学思维

    D.掲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加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到高无上的地位

    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 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 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 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 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规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程中。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次“体用之争”的实质相同 B.近代思想解放在曲折中发展

    C.后者争论清楚认识落后根源 D.争论根本目的是实现近代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1916年2月,胡适与陈独秀通信,表示有“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之意。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这场文学革命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改变了民国政府教育的旧体制

    B.清除了封建主义的文化残余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促成了白话语体的广泛应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政治主张的提出说明了

    A.救国救民道路新思想萌发

    B.农民问题依然为革命重心

    C.城市中心论从此无人问津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已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一位美国科学家指出,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建国后培养出来的;这一时期,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建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B.教育深受计划经济影响

    C.中美教育差距大大缩小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87年华盛顿主持了制宪会议,为会议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787年5月25日,会议在费城的议事堂举行。当华盛顿尚未就席时,大家就提出推举华盛顿为议长,并立即获得全数通过。华盛顿的态度非常谦虚,他说:“敝人才疏学浅,经验不足,实不堪担此一重大会议的议长之职,但我愿竭尽一己之力来完成责任。”费城的仲夏夜异常炎热,华盛顿纹丝不动地坐在议长席上。他没有发表演说,只是偶尔询问代表们的意见,或是在议事进行中说一两句例行的话而已。可是这已足够了。当辩论激烈,或讨论陷入僵持时,代表们就不约而同地仰视着议长席。这位举世闻名的华盛顿,只要静默不语,就足以慑服那些滔滔雄辩的政客,使他们逐渐相互妥协。由于彼此的忍让和妥协,最后万事皆迎刃而解。9月17日,全体一致通过美国的联邦宪法。

    ——摘编自晓树《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说明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所起的作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华盛顿的良好品质,说明华盛顿的政治活动对美国政治文明发展的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  李悝是魏文候、武候时参加政治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李悝曾兼采各国成文法而作《法经》。规定大盗要戍边守卒,重者则处以死刑。甚至还禁止道路拾遗,认为这是有“盗心”的表现。“贼”指伤人、杀人,“杀人者诛”,其家属没入于官。《法经》中规定一人越城者诛,“十人以上夷其乡及族”。“群相居一日以上则问”,三日以上要处死。

    李悝做《尽地力之教》。他认为农民“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即要农民加强劳动强度,以增加国库收入。李悝又作“平籴法”,即在丰年时向农民多征粮食以作为储备,供荒年时调剂之用,农民遍不至因饥馑而破产、流散。这样既缓和了阶级矛盾,又保证封建国家不失去大量的劳动人手。李悝这些措施,“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李悝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李悝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的世袭制度的挑战。

    ——根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归纳李悝的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悝思想形成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材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我们为志士的,总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最优等的人格来待我们四万万同胞。

    ——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1905年8月13日)

    材料三  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彼于中国文明一概抹杀者,殆未之思耳。且中国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建国方咯·孙文学说》(1917年—1919年)

    材料四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1924年4月20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所认为的“欧洲富强之本”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后来的实践中是如何用“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中国”的?

    (3)材料三中孙中山是如何看待中西近代文明的?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