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null 1 题,单选题 21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 题
  1.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晚清青年一代的阅读目录中,立宪机关报与革命机关报一起出现是很常见的事。胡适指出二十世纪初年梁启超先生“虽不曾明白提倡种族革命,却在一班少年人的脑海里种下了不少革命种子”。材料反映了当时青年

    A. 认清了立宪与革命的本质不同

    B. 积极宣传各地各类报刊信息

    C. 通过立宪宣传形成了革命思想

    D. 并未将立宪与革命绝对对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A. 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 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 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 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在中共二大上,毛泽东说:“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阶级利益,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只不过得到了一些自由和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必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能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即刻成功的”。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 毛泽东对新三民主义持赞成态度

    B. 提出无产阶级应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

    C. 民主主义革命后应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D. 呼吁加快与国民党合作开展民主革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1 题
  1. 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

    A. 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 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

    C. 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 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武帝时,任用品级低下的少府尚书处理奏章,参与内朝事务。魏晋时期尚书职权不断扩大,尚书令日益尊贵,又新设立中书省、门下省。隋唐时期,尚书省成为重要的行政机关。这一变化体现出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 尚书省长官拥有部分决策权

    C. 相权被君权侵夺与复位

    D. 尚书从位卑权重到位高权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惧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材料中描述的政治制度确立的文件是

    A. 1689年《权利法案》

    B. 1787年《美国宪法》

    C.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西汉,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使”审察案情,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发生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的发生。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派遣司隶校尉“补巫蛊,督大奸猾。"这说明西汉时期

    A. 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

    B. 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C. 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汉武帝扩大了郡守的履职权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A. 使地方决策方式发生异变

    B. 有效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C. 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 体现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

    A. 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B. 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C. 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B. 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C.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D. 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08年,美国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评论说:“两党犹如两个瓶子。每个都贴着表明所盛液体的标签,但每个都是空的。”作者旨在强调美国两党制

    A. 失去民心,徒有其表

    B.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C. 脱离国情,违背潮流

    D. 分歧缩小,利益趋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古希腊,公民的自由是在城邦里分享社会权利,是以集体的方式直接行使完整主权的若干部分。而公民的政治则是与城邦相关的一切事务,它几乎囊括了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这说明古希腊民主政治

    A. 使个人自由受到一定的妨碍

    B. 为现代个人自由提供了范式

    C. 确立了轮番而治的参政方式

    D. 帮助公民树立集体荣誉观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恩格斯在论述法国启蒙运动时指出:“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真理、正义、平等和人权所取代。……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这表明

    A. 社会主义者完全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

    B. 法国启蒙运动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 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与发展了启蒙思想

    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理想意识趋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

    A. 手工业实现了器物标准化生产

    B. 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 宗法制确保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 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公元3世纪晚期的罗马法中有这样的规定:假如你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一件价值较高的物品,那么你可以把钱退给买方并在法官的主持下收回该物品;或者在买方同意的情况下由买方再支付少收的价款部分。这反映了古代罗马

    A. 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B. 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 忽视私有财产保护

    D. 对法律正义价值的追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学术界普遍认为,罗马法体现了“古希腊人的哲学思想”和罗马人的“务实精神”,“古希腊人的哲学思想”和罗马人的“务实精神”分别是指

    A. 人文主义、注重法律形式

    B. 民主制、强调程序正义

    C. 人文精神、服务世俗社会

    D. 自然法、扩大帝国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B. 国民革命运动逐渐开展

    C.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 抗战局面迎来根本好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有利于动员全民抗日

    B. 全面抗战路线的确定

    C. 妥协退让的对日态度

    D. 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由此可知

    A. 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B. 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C. 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

    D. 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三国时期,官学一撅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 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B. “贵儒”又“尊道”

    C. 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D.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这主要反映出

    A. 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

    B. 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

    C. 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传统地位

    D. 北宋统治迷信色彩浓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丁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下列思想与这一主张最为接近的是

    A.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B. 朱熹的格物致知

    C.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D.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这种艺术风格既不是粗糙,也不是前卫,更不是抽象,它是将科学的色彩学理论运用于绘画,中国高考艺术专业的色彩考试,也以这种色彩规律作为标准。这种艺术风格是

    A. 印象主义

    B. 浪漫主义

    C. 古典主义

    D. 现代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其核心主张是,从唐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体制的过程。所谓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责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帝阅、驳议,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

    ——摘编自陆扬《唐宋变革论错在哪?》

    材料二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康乾盛世就如千年古国的回光返照,康乾之后,清代的中国江河日下,一日千里,逝者如斯。

    ——梁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并简要评析内藤湖南对唐代三省制的认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3)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中的观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该章程强调中国史“当专讲历代帝王之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弛张,政治之沿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

    材料二: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认为:

    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因此,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发展阶段,安排章节内容。

    第二,“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为此,大纲以阶级斗争的重大事件为“社会制度改变”的转折点。

    第三,突出苏联的历史,其第九部分“现代——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总危机”,可以说是苏联史的缩编。

    材料三: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史部分构建了这样一个体系:

    主线: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发展。

    两个方向:人类历史可从纵向、横向进行研究。纵向系统以时间为序,横向系统反映地域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至关重要。

    三个阶段: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勾勒从分散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1)依据材料概括《奏定中学堂章程》体现的历史教育特点。

    (2)新中国的历史教育体现了怎样的史观?试析新中国形成这种史观的原因。

    (3)2011年版课程标准体现了怎样的史观?据此史观,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起点时间和代表事件应该分别是什么?简析其主要依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朝的司法机构基本沿袭了封建旧制,中央设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掌审判、复核和监察,地方审判权由行政长官兼领。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了“治外法权”。19世纪末,清政府已经认识到丧失司法主权的危害性,1902年清廷下诏“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改。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1906年,清政府将刑部改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事务,不再具有审判职能,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在法部设置总检察厅,作为最高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1907年,在各省设高等审判厅,府(直属州)设地方审判厅,州县设初级审判厅。清政府还引进了西方近现代诉讼制度,承认律师制度的合法性,确定了审判公开、允许辩论等原则,并明确了预审、合议、公判、复审等程序,初步规定了法官、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

    ——摘编自贾孔会《中国近代司法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司法改革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当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朝野好战分子都认为这次大战是变中国为日本附属国的绝好时机。1914年12月,日本政府正式确立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5月,袁世凯签订了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

    英、法、俄、意等帝国主义国家由于本身已陷入欧战。为了保存自己侵华的既得利益,竟相与日本妥协和勾结。1917年春,英、法、俄、意等国纷纷与日本订立密约,迎合讨好日本,出卖中国。在大战期间,唯有美国是日本独霸中国的一大心头之患。美国在与日本的抗衡中,与日本在政治上有争夺也有勾结,经济上则乘虚而入,渗透扩张。1917年11月美国在华盛顿与日本签订的《蓝辛石井协定》就是美国政治上与日本妥协,经济上抗衡和威胁日本的文证。

    ——摘编自陈国清《简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若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侵华格局的变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