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8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42 题,null 2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31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

    A. 导致秦短命而亡

    B. 有利于君主专制

    C. 不利于巩固政权

    D. 更有利于百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42 题
  1. 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利的象征。公、侯、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这表明

    A. 舆服适应周礼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

    B. 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

    C. 舆服制度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比较少

    D. 舆服制度是专制王权强化的标志之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战国时期,或由匹夫而为将相,或朝贫形而稃公侯,或起自刑余,或出于盗薮,不论新旧,不问亲疏。这种现象表明

    A. 士农工商结构趋于瓦解

    B. 礼崩乐坏加速王室衰微

    C. 世卿世禄制度遭受冲击

    D.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武帝重用身边人参与军国大事

    B. 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军事权

    D. 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反映清朝

    A. 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

    B. 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

    C. 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

    D. 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史记》记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清代赵翼也说道:“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汉代此用人机制

    A. 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C. 削弱了汉宗室贵族的势力

    D. 使皇权受到外朝控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新唐书•百官志》载:“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家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这表明唐王朝

    A. 对官员的考评与官员升降赏罚直接挂钩

    B. 制定了严格考核官员的标准

    C. 通过加强考核实现了唐王朝的长治久安

    D. 选官考核存在严格等级秩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西汉,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使”审察案情,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发生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的发生。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派遣司隶校尉“补巫蛊,督大奸猾。"这说明西汉时期

    A. 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

    B. 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C. 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汉武帝扩大了郡守的履职权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题文)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 摧毁了门阀政治

    B. 扩大了政权基础

    C. 促进了社会公平

    D. 与人才培养脱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

    B. 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

    C. 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

    D. 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

    A. 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实现脱离

    B. 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

    C. 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

    D. 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

    B. 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C. 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D. 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题文)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

    A. 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   B. 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

    C. 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   D. 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题文)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

    A. 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

    B. 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

    C.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D. 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终元一代,行省官发动叛乱或自行举兵,约有三次,此三次极少数短暂的反叛或举兵,均是以皇位争夺为中心的朝廷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而且多半是在皇位空虚之际,行省官各保其主所致。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A. 使国家的军政大权旁落

    B. 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C. 容易引发皇族内部纷争

    D. 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明朝张居正所创“考成法”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注销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这一方法

    A. 有效防范了官员贪腐

    B. 有利于工作效率提高

    C. 使监察制度提议完善

    D. 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早商时期,祭祀的对象是谱系严整的先公先王祖妣;晚商时期祭祀的对象包括从属族群及方国的自然神,如山岳、河流的地方守护神及大人物,至于祖先神,致祭时只祭祀大宗及五世以上的先妣。对这一变化理解正确的是,商王

    A. 利用尊祖崇礼观念维系统治

    B. 通过明确神祗等级秩序加强君主集权

    C. 意在昭示统治天下的合法性

    D. 逐渐以地缘政治观念取代了宗法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商朝的统治区分内外服,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据此,与商朝内外服制度相比,西周分封制的重大发展在于

    A. 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疆域

    B. 遏制封国间的相互攻伐

    C.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 地方独立性较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是谓小康。”这表明“小康”之世的特点是

    A. 以和谐为目标建立统一国家

    B. 以家庭为中心构建家国体系

    C. 以血缘为纽带实行礼仪教化

    D. 以儒家为基础实现政治理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该变化有利于

    A. 弱化神权的影响

    B.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C. 宗族观念的强化

    D. 土地私有制的建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著名作家、学者易中天认为,周是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从文化的角度、文明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是在西周……之所以我要谈西周的政治智慧,就是要寻根,找到我们文明历史的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 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 “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C. 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 “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面是史籍对秦汉历史的记载。由此可见,秦汉时

    记载

    出处

    “至秦任文法而责吏,始有为小吏而入仕,计功次而进官者矣”

    《古今图书集成·选举典》

    “吏治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

    《后汉书·左周黄列传》

    A. 官吏来源十分有限

    B. 官僚制度中存在官和吏的区别

    C. 地方制度基本相似

    D. 贵族政治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 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B. 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C. 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D. 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通西域后,汉武帝“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金、币、帛等价值数千亿铜钱,出使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期能“断匈奴右臂”。返回时,“乌孙发导译送骞还”,“其国乃益重汉”。据此可知,西汉中期

    A. 经济交流成为了外交归宿

    B. 匈奴威胁已经彻底解除

    C. 中原文明向周边扩展加强

    D. 西域纳入中央集权管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两汉时期,察举制虽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中央仍可自由委派官吏。这就遏制了秦朝军功制下极易出现地方“功高盖主”的现象。材料反映了察举制的实施

    A. 起到了社会规范作用

    B. 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使选官制实现科学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A. 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 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C. 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D. 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南史》中记载,“(章华)家本农夫,至华独好学,与士君子游处,颇通经史,善属文”,仕为流内官。《陈书·周迪传》中则言:周迪本是寒人,在梁动乱中“每战必勇冠众军”,(梁元帝)封他临汝县侯,邑五百户。这说明当时

    A. 社会结构日趋合理

    B. 士庶界限日益模糊

    C. 选官制度臻于完善

    D. 门阀士族仍具优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三国志·卢毓传》记载:卢毓于曹魏之时两为吏部尚书,前后历五、六年,“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言才”。这表明当时选官制度

    A. 较好地反映了民意   B. 仍以德才为主要标准

    C. 受世家大族影响较大   D. 被科举制取代具有必然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郡长官可以自行辟署置僚佐的制度,把州郡僚佐的任命权从地方收归吏部,并规定县佐必须回避本郡,任期三年,不得连任。这些举措的突出作用是

    A. 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B. 减少冗员,节约行政支出

    C. 遏制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D. 整顿吏治,保障政治清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自魏、晋以后,平时不设宰相,而尚书、中书和门下,迭起而操宰相之权。隋改中书为内史。唐初复旧,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承而行之。这反映了

    A. 宰相严重威胁皇帝的权威

    B. 君主专制体制逐渐完善

    C. 分权制衡政治原则的运用

    D. 专制集权政体不断异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唐朝后期枢密使由皇帝近侍宦官担任,五代枢密使改由士人充当并建立起日趋庞大的枢密院机构,总揽财权、政权、军权,凌驾于三省之上,北宋则大量起用士人担任枢密使,彻底完成了枢密使从内廷向外朝的转变。这些做法

    A. 意图强化枢密使的权力

    B. 形成了强干弱枝的局面

    C. 加强了宰相的政治权力

    D. 旨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合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

    C. 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D. 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唐睿宗时把节度使制度引入“道”,将军事建制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建制,到玄宗时“道”发展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唐代“道”的职能变化

    A. 完善了地方行政机构

    B. 增强了中央军事力量

    C. 密切了各地经济交往

    D. 使中央集权渐被削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北宋时有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A. 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B. 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C. 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

    D. 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北宋建立后,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每路设转运使和提点刑狱等官,作为中央政府的特派员,总管所辖州郡的财赋司法等事。此举有利于

    A. 加强地方政府的自治权力

    B. 根本变革封建官僚体制

    C. 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根源

    D. 稳定王朝内部政治秩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知州”官名源自宋代,全称“权知某军州事”。“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宋代“知州”的设立表明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 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

    C. 宰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割

    D.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此司法原则不能

    A. 影响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

    B. 损害明代法律的权威性

    C. 反映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D. 体现对人情伦理的重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明初,地方设三司,布政使本应为主导,但都指挥使的官阶却高于布政使。明中期以后,朝廷每每向各省差遣总督、巡抚,凌驾于三司之上。明代此举

    A. 影响了三司职权的正常运作

    B. 体现了地方分权制衡的思想

    C. 意在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D. 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膨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关于李渊起兵反隋,《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李渊对李世民说:“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资治通鉴》则称:“渊大惊曰:‘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吿县官。’”经过李世民反复劝说,李渊对李世民说:“吾儿诚有此谋,事已如此,当复奈何,正须从之耳。”这反映出

    A.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B. 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历史叙述来呈现

    C.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D. 文字史料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的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朝初期

    A. 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B. 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 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D. 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0. 明朝规定入内阁大学士者既有“格心之学”,又有“济世之才”,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据此可知,明代内阁

    A. 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

    B. 确保了中央的决策正确

    C. 受到了陆王心学操控

    D. 有助于规范君主执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1. 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A. 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

    C. 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

    D. 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2. 据载,从1748年开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A.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B. 减少了决策失误

    C. 确保了政治清明

    D. 削弱了中枢权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2 题
  1. 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秉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A. 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   B. 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

    C. 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   D. 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和殷商时期相比,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

    A. 突出人的作用

    B. 强化神权色彩

    C. 注重道德治理

    D. 依赖血缘纽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变概况表。

    时期

    文书概况

    西周

    周王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

    秦汉

    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从下行文种来看,秦代的诏敕文书主要有“制”和“诏”,据《史记》解释:“命为制,令为诏。”“制”和“诏”分别是皇帝颁布重大命令和一般命令时使用的文种。到了汉代,诏敕文书的文种有所增加,蔡邕《独断》记载:“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

    唐朝

    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其中皇帝专用的文种除原有的制、诏、令、册外,新增和变动的主要有批答和敕,需要指出的是,在“王言之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堂贴”,是开元后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独立指挥百司的公文文种,“堂贴”不必奏请皇帝批准,由三省宰相直接裁决,集体签署,其公文效力相当于国家最高政令

    明清

    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又称圣谕(上谕),有宣谕、口谕、手谕,其中手谕如需保密,可以不抄发,而到了清代,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而在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的公文“密疏”,是可直达御前的

    ——整理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等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每位专制君主虽然都力求“乾纲独揽”,“事皆亲决”,但实际上他无法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一人“独治”天下,必须“设官分职,体统相维,品式具备”。于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就出现了一个权力分配的问题。政治学家萨孟武先生说:“吾国中央官制,秦汉以后,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其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天子畏帝权旁落,惧大臣窃命,欲收其权为己有,常用近臣以压制大臣。历时既久,近臣便夺取了大臣的职权,因之大臣乃退处于备员的地位,而近臣却渐次变为大臣。近臣一旦演变为大臣,天子又欲剥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这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吾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

    ——摘编自李渡《中国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沿革论略》

    材料二  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为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厅巡抚处置”。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赦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

    ——摘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沿革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金初推行女真本族的法,到金熙宗时制定金朝第一部成文法典《皇统制》,这是金朝立法之始。金章宗时完成的《泰和律》,标志着金朝立法的完备,此律约有414条,有70%以上不同程度与唐律有关。《大金国志》谓熙宗“新律之行,大抵依效大宋”,而《金史·刑志》则谓“以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类以成书”。金律规定子孙犯死罪,而父母和祖父母无人赡养,一般可上请从轻处罚,即使是必须处死的,也由官府承担对犯人的父母或祖父母的赡养。金代帝王也常为祈福免灾而清理讼狱,进行大赦。

    材料二  金代立法阶段与金政权发展的阶段是相适应的。金代法律的内容体现了以女真为统治民族,以汉族为多数的主体民族,包括契丹等族在内的多族的法制,形成具有金朝特点的法制,体现了阶级统治的本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金朝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朝法律制度改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