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单选题 28 题,null 1 题,选择题 1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8 题
  1. 孟子在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人禽之辨”的先河,质疑墨家弟子“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一说,认为这抹杀了人性与兽性的区别。孟子突出人与动物的差异,意在强调

    A. 人的价值在于其道德性

    B. 人伦情感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关键

    C. 人与动物存在本质区别

    D. 人与自然的本性存在某些相通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李贽坦言“人皆有私”;主张男女平等,认为妇女可以出来讲学,应该允许婚姻自主;认为人人都是圣人,没必要以孔子的是非标准去行事。上述言论说明李

    A. 倡导经世致用

    B. 主张民主法治

    C. 认同个人主义

    D. 反传统反教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是先秦儒学的特质。下列思想中能体现这一特质的是

    A.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

    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D. “祸,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火药的发明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但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张衡的浑象仪没有把对日月和行星运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这段描述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

    A. 缺乏理论的概括

    B. 发展具有偶然性

    C. 形成了完整体系

    D. 只注重生产经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一个商人的妻子为原型.(最后的晚餐)中基督与其十二弟子的头上都没有神的光环,米开朗琪罗不同意教皇给裸体人物穿上衣服的建议。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

    A. 对基督教义的批判

    B. 艺术由质朴走向高雅

    C. 对理性的推崇宣扬

    D. 人的发现和人性的觉醒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天下之大气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君权是民授而不是神授,人们应该遵守契约,绝对服从国家或社会,但这绝不是对君主而言。”材料中这两种观点的共同内容是

    A. 都主张实行君臣共治

    B. 对封建君主专制批判

    C. 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

    D. 按社会契约成立政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隋唐时期,在政府的支持下翻译了大量佛经;唐朝皇帝追尊老子为祖先,玄宗亲注《老子》,下令所有人家必须家藏一本,开元二十年还以老庄列文取士。这表明此时

    A. 佛道二教实现良性融合

    B. 道教思想社会基础牢固

    C. 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

    D. 政治权力影响思想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关于《三字经》成书年代和作者,大多数学者倾向的意见应是宋儒王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 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于教育子女朗 朗上口,十分有趣,又启发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经久不 衰,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童蒙养正教材之一。它的出现和流行说明

    A. 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   B. 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

    C.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 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二者主张共同点是

    A. 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B. 运用礼法惩戒人性之恶

    C. 主张通过教化引导人们向善

    D. 主张提高道德的自律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董仲舒认为:“居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这种观点的客观上

    A. 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B. 确立君臣之礼的原则

    C. 巩固了君主专制制度

    D. 保证了皇帝独尊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某学者指出:“宋代以来尤其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导致宋代以来女性地位“急转直下”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发展

    B. 民族战争的影响

    C. 租佃关系普通化

    D. 传统主流思想演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 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发展

    B. 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

    C. 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

    D. 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这说明孟子

    A. 背离孔子理念

    B. 具有民本思想

    C. 推崇德治主张

    D. 倡导人性本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顾炎武认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材料反映顾的主要观点是

    A. 空谈误国导致明朝覆亡

    B. 程朱理学导致危机加深

    C. 政治腐败加速明朝瓦解

    D. 八股取士严重束缚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康德指出:“我听到从四面八方都发出这样的叫喊:不许争辩!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康德在此主张

    A. 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B. 将经验转化为知识

    C. 对纯粹理性的批判

    D. 对实践理性的批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在商、西周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由此可知王阳明

    A. 注重道德实践   B. 提倡心性修养

    C. 强调重义轻利   D. 批判虚假说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题文)“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以威。”汉代出现这种观念主要是由于

    A. 官僚体制的确立

    B.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监察制度的完善

    D. 儒家思想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孔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由此可知,孟子主张

    A. 遵从规律发展生产充实百姓财富

    B. 鼓励农民按照农时辛勤劳动

    C. 政府不要干预百姓的生产生活

    D. 古代已经普遍形成环保意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据《汉仪注》记载:天地有大变时,皇帝派侍中持节赐死丞相。这种情况虽没有发生几回,但此后逢着天变把丞相罢免还是常事,就是不当权的也往往免不了这个责任。这主要反映了汉代

    A. 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B. 君权采取措施压制相权

    C. 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D. 君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墨子》中说,天帝经常监察人,特别是统治者的行动。他以祸惩罚那些违反天意的人,以福奖赏那些顺从天意的人。这主要反映了墨子思想

    A. 严厉批评儒家现实主义

    B. 体现下层百姓精神诉求

    C. 构建中国最早宗教信仰

    D. 为统治者营造集权氛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著名思想家但丁(1265-1321)强烈主张通过政教分离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与繁荣。马尔西略(约1275-1342)更加系统地论证了世俗政权对教权的独立性,并主张俗权至高无上。这反映了

    A. 文艺复兴时期对民主的追求

    B. 宗教改革家强调“教权高于王权”

    C. 世俗统治者对权力的渴望

    D. 人文主义者要求建立主权民族国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有学者指出:“(战国)诸侯莫不好霸道而斥王道……放纵天下之士坐而论道,择善而从……诸侯国君虽然不能对诸子思想兼收并蓄,但让天下之士拥有了思想自由。”材料认为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

    A. 诸侯以士人论道来掩饰争霸野心   B. 诸侯国君选择了不同的称霸方式

    C. 诸侯争霸提供了思想发展的空间   D. 天下之士都向往拥有思想的自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医术以治病救人为宗旨,被称为“仁术”;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故有“十儒九医”之说;范仲淹也曾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 古代科技具有强烈实用性   B. 古代知识分子学识较广泛

    C. 古代医学受西方科技影响   D. 科技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一本匿名作者于1470年撰写的《罪人之镜》 ,将“不思考赎罪、天堂、地狱、死亡,而去做生意或打扮入时(特别是女性);唱歌、性感地跳舞”视为需要避免的罪行。这说明

    A. 宗教戒律成为市民沉重精神负担

    B.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人的思想解放

    C. 教会通过宗教戒律防止人走向犯罪

    D. 反对天主教会的专制成为时代必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薄伽丘的《十日谈》多半故事都是以爱情等为主题,但丁在《神曲》中让他的情人把他带进天堂,彼特拉克用诗句描述理想情人的妩媚。这反映了文艺复兴

    A. 推动文学创作

    B. 主张恋爱自由

    C. 反对禁欲主义

    D. 放弃宗教信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康德强调:“人民根据一项法规,把自己组成一个国家……通过此观念可以使组织这个国家的程序合法化……根据这种解释,人民中所有人和每个人都放弃他们的外在自由,为的是立刻又获得作为一个共和国成员的自由。”文中的“观念”是指

    A. 人民主权   B. 民主共和

    C. 天赋人权   D. 社会契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西方近代发生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十六世纪是文艺创新的世纪,十八世纪则是思想创新的世纪”。后者与前者的最大不同是

    A. 宣扬人的地位和价值   B. 提出资本主义政治构想

    C. 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   D. 促进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顾炎武谈到:“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这表明顾炎武

    A. 反对君主专制   B. 主张工商皆本

    C. 倡导经世致用   D. 批判程朱理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孟德斯鸠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这里孟德斯鸠强调的是

    A. 法治的重要性

    B. 自由的重要性

    C. 人权的重要性

    D. 人性的重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荀子从认识论方面发展了 “和而不同”。他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同“暗”)于大理”。在学术争鸣中,最忌“私其所积,为空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各家学派都不可持门户之见,守一曲,走极端,“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他提出“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即多方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中县衡焉”即依据对“道”的全面把握来确定文化思想的“和”的内核。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的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需有史实依据,做到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专制国家里每一个家庭就是一个个别的帝国。那里的教育主要是教人怎么样相处:“为人只讲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所以范围是很窄狭的;只是把恐怖置于人们的心中。三分不痛不痒的真话与七分结结实实的假话结合得天衣无缝。这种教育把一些极简单的宗教原则当知识置于人们的精神中而已。在那里,知识招危险,竞争足以惹祸;至于品德。亚里士多德不相信上述品德是属于奴隶的。这就使这种政体的教育范围极为狭窄。因此在像中国这种国家里,儒家教育从某些方面来说,是等于零的。它不能不先剥夺人们头脑中应得的一切,然后再给人们一点点的东西;不能不由培养坏臣民开始,以便培养好奴隶。

    ——孟德斯鸠论儒家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伏尔泰关于中国形象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该观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的本质目的有何相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

    “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八

    材料二  中国明清之际确乎存在着一种其精神特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特质多少有些相似的思潮。但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欧洲启蒙运动毕竟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其精神特质有很大差异。首先,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则发生在16—17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时代。此时的中国,在产业方面,尚只是在工商业较发达的苏(州)、杭(州)等极少数地区出现少量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之相应,社会中尽管逐渐分化出了一个强烈要求发展工商业的市民阶层,却尚远未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就是市民阶层在社会上的势力也显得很单薄,根本不足以与当时仍然强大无比的封建势力相抗衡。其次,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发生在一个具有以“天下为家”和皇权至上为主要特征的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社会里。这种文化的实质,在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到了明清之际,主要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政治剧变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空前严重的危机。

    ——摘编自周可真《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近代欧洲启蒙运动》

    材料三  明清之交,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探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成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许倬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和王夫之思想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