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22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1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 题
  1. 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马夫冒充国王,国王察觉此事后,不动声色地把马夫侦查出来,趁他在睡梦中剪去他一把头发。不料马夫在发觉后急中生智把别人的头发也同样都剪了,因此逃过了惩罚。除此以外还有不少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出

    A. 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努力

    B. 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C. 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 人文主义者主张推翻君主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

    A. 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

    B. 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C. 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D. 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2 题
  1. 古希腊早期,法庭审判时不允许代理辩护,而判定罪罚的陪审团是由普通民众组成的。他们往往受双方在法庭上演说的影响,结果常是善辩的当事人获益,口拙的人吃亏由此产生了教人辩论、授人辞章的“智者”。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法治的建立经历了漫长过程

    B. 人文思想产生与民主政治有关

    C. 城邦经济政治获得高度繁荣

    D. 民主沦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表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材料。据此可知

    历史材料

    出处

    其(刘贺)天资喜由乱亡(无),终不见仁义……荒淫迷惑,失皇帝礼仪,乱汉制度。

    《汉书·武五子传》

    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刘贺),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

    《汉书·儒林传》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约5000枚竹简,包括《悼亡赋》《易经》《礼记》《孝经》《医书》《论语》等。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

    A. 刘贺昏庸无道不重礼制

    B. 当时皇室重视儒学教育

    C. 汉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

    D. 刘贺以皇帝的身份下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 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 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促进商品流通

    C. 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 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无为而治”

    记述

    出处

    (汉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初)“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

    《史记·萧相国世家》

    “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史记·吕太后本纪》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遏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

    《史记·平淮书》

    A.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B. 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C. 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

    D. 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人类意识的全面觉醒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决定性阶段,是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发展的起点,现代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同这一时代发生着联系。这一时代

    A.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B. 彻底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 实现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宗教权力

    D. 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的政治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世纪末以来,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

    A. 使中国近代化民主革命任务形成

    B. 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绪蔓延

    C. 弥补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

    D. 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宋代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主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统的哲学论证。这说明宋代理学

    A. 改造儒学的天命思想

    B. 弘扬关怀现实的传统

    C. 重视儒学思想思辨化

    D. 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A. 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B. 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 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D.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提到“王者异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在《史记·历书》中说“敬授民时”。这说明古代帝王们

    A. 认为天象直接关系皇家的命运

    B. 十分注重其统治的合法性解释

    C. 重视历法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

    D. 重视农业以维护封建统治基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题文)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些行为

    A. 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

    B. 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

    C. 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

    D. 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A.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 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 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

    A. 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B. 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 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D. 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史学家认为构成史学的三要素是“史实”、“史论”、“史识”。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A.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流派纷呈,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 韩非子“法不阿贵”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

    C. 对诸子百家思想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实现其古为今用

    D.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877年,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到达伦敦,所携带的国书却是“惋惜滇案”玺书,“并无充当公使文凭”。清廷依照与周边藩属国交往的规则,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人,结果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说明当时

    A. 晚清谋求外交转型受到英国阻扰

    B. 传统朝贡体系及观念已经瓦解

    C. 传统观念阻碍了晚清外交近代化

    D. 晚清政府对近代外交毫无了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这次考试

    A. 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B. 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

    C. 标志着清末新政上升到新阶段

    D. 体现了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特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柏拉图《会饮篇》中有一个故事:最初人类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不男不女的阴阳人。阴阳人体力和精力都非常强壮,因此图谋向诸神造反。宙斯需要想两全办法,一方面要让人类活着,否则就没有人类对神的崇拜和牺牲祭祀;另一方面要削弱他们的力量,使他们不敢再捣乱。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 认识到人的力量与价值

    B. 宣扬神本主义的宗教思想

    C. 批判当时希腊人的愚昧

    D. 否定人类对神的宗教信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表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A. 主流价值儒学化

    B. 法家大行其道

    C. 重利轻义观盛行

    D. 伦理脱离政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东西方

    A. 科技发展水平不同

    B. 文化间的交流加深

    C. 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D. 政治体制本质差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图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受欢迎的家具之一,梳妆台下的丘比特欲将爱神之箭射向打扮的居家淑女,另一位小天使手握鲜花准备献给梳妆的女主人。该家具反映当时

    丘比特梳妆台

    A. 人们向往罗马神话般的爱情生活

    B. 普遍关注现世生活

    C. 要求摧毁“上帝造人”的世界观

    D. 社会奢靡之风泛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关于近代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

    A.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B. 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

    C. 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D. 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该作品

    A. 描绘了英国工业化的场景

    B. 以夸张强烈的色彩表现物象

    C. 反映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体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风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换日益扩大,金属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大量出现。但由于当时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诸侯国各自为政自行铸币,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明显,各诸侯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及制造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币制极为混乱。由于币制的极不统一严重阻碍了赋税征收、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不仅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秦统一币制后,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锰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尽管秦行基暴政短促而亡,但其统一货币之功,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摘编自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

    (1)根据材料,指出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币制改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天下观”发轫于一种华夷之分的文化心态,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对外观念的集中体现。早在上古时期,《礼记》便划分了华夷文化上的高下,将夷狄排除在中原的范围之外。基于此,秦以后的中国人将所有“四夷”都列入藩国的地位,强调中央与四夷各安于等级名分,互不侵夺,平安相处。作为“礼治”的一种体现,中央对各国进献的贡物,报以丰厚的回赐,以显示出家长式的慷慨大度。不过,上述理念与现实有时并不一致,中央对四夷的所谓“控制”主要还是表现在名义上的“臣”或文化上的“化”,彼此之间等级的高低、地位的尊卑,仅仅在朝贡的文书和礼仪中有所反映。

    ——摘编自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魏源等编撰的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作品本应开阔人们的视野,但朝野上下却沉浸在“施予恩惠以求羁縻”的迷梦中,最多从传统“夷狄边患”的角度理解此事。即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后,清廷最怕的也不是割地赔款,而是外国公使进京。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李鸿章等洋务派认识到不能再简单地用“华夷之防”来解释帝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顾今日之天下,非三代之天下。……神洲者,东南一州也”。然而,这种反思更主要的是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而言,晚清帝国对于东洋的朝鲜和日本仍保持着“天朝”的威严。直至马关订约,帝国丧失了最后一个藩属国,制度层面的藩属体系彻底崩溃,华夷观念才在屈辱的氛围中走向最终的崩溃。

    ——摘编自雷颐《面对现代性挑战:清王朝的应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府对外观念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对传统对外观念态度的变化,并对此予以简要评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是中西方关于“人民”含义的诠释。将表中“人民”含义的诠释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提取其中有关“人民”含义诠释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说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