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2 题,其中:
单选题 35 题,null 3 题,选择题 2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22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5 题
  1. 每当白鹿原上发生大事件,族长白嘉轩都会召集原上所有的成年男子到宗祠议事,有权对触犯族规者进行责骂、鞭笞甚至驱逐出原。电视剧《白鹿原》的这些剧情,主要反映了

    A. 宗法制的影响

    B. 分封制的影响

    C. 世官制的影响

    D. 郡县制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37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集各省军政长官举行国防会议。会后,除已在前线作战的地方部队外,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均奉命开赴抗日前线。这反映了当时

    A. 国民党确立全面的抗战路线

    B. 国民政府民族责任意识增强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 国民党坚定了全国抗战的决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台湾彰化县绅民在县署门口张贴檄文,指出:“我台民之父母、妻子、田庐、坟墓、生理、家产、身家性命,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此檄文的历史背景是:

    A. 《南京条约》五口通商

    B. 《马关条约》的签订

    C. 《辛丑条约》的签订

    D.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汪鸾翔先生创作于1923年前后的清华大学校歌中有一段歌词:“识器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无问西东”一语也被用作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同名电影。“无问西东”主要体现了

    A. 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

    B. 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声

    C. 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D. 教育转型的创新引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英国在1950年初承认了新中国,这是因为一方面英国在华商业利益集团基于上海、香港的现实利益,成为推动英国政府的压力集团;另一方面,英国政府认为中共与苏共区别很大,可以通过外交手段,防止中国彻底倒向苏联。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 说明该时期中国已经放弃“一边倒”战略

    B. 表明中国政府承认英国在华企业特殊利益

    C. 说明了英国政府参与“一五计划”的兴趣

    D. 表明新中国对外的根本政策是“独立自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秦朝三公九卿、西汉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 相权不断削弱

    B.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C. 皇权不断加强

    D. 中枢机构不断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罗马教会的裁判下,伽利略被监禁在水牢;在英国社会转型中,牛顿荣膺皇家学会会长;在法国大革命狂潮中,拉瓦锡在断头台上痛苦挣扎;在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爱迪生拥有一千多项专利;在德国纳粹迫害中,爱因斯坦被迫背井离乡。这些科学家的命运说明

    A. 科学发展需要几代人的自我牺牲

    B. 科学的发展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

    C. 科学家要有献身真理的斗争精神

    D. 近代欧美国家对科学家缺乏尊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采取了更有强度的经济管制,但被联邦最高法院判定违宪。罗斯福采取增加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人数等方式施压,最终扫清了新政实施的司法障碍。该事件说明

    A. 总统权力高于联邦法院

    B. 三权分立体制动摇

    C. 总统的行政权有所扩张

    D. 联邦法院无法制约总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朝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表明

    A. 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

    B. 明朝政治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

    C. 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

    D. 官僚政治制度是明朝混乱根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A. 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

    B. 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

    C. 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

    D. 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周礼确立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如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据此可知

    A. 西周确立了三纲五常的礼仪制

    B. 周王借礼乐制强化专制统治

    C. 宗法关系有利于调和诸侯冲突

    D. 周礼强调的是“差别”的特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辨。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 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 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

    C. 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 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京剧脸谱在中国戏剧脸部化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曹操是建安时期的文学家,曾统一北方,可谓文武双全。由于与“正统”有背离之处,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京剧曹操脸谱是个“白脸”奸臣。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对历史人物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艺术成就的评价

    C. 文学艺术上的历史人物故事完全是虚构的

    D. 中国传统社会评判历史人物受儒家思想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A. 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B. 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要求

    C. 美国需要缓和对华关系以对抗苏联

    D. 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台湾问题解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开展的主要动因是

    A.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 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

    C.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 康、梁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这表明

    A. 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 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C. 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 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七七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此时倭寇无与我开战之利”因此,“惟我积极进兵,北上备战,或可戢其野心。”这表明蒋介石

    A. 对日本的意图不清楚

    B. 决心抗战到底

    C. 对日本的阴谋十分明晰

    D. 准备积极备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在冷战过程中,美国先后发动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由于越战的拖累和旷日持久的冷战,美国经济日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由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在资金和市场等方面对其亚洲盟友以支持,促成了“四小龙”的腾飞。从中可以看出

    A. 亚洲经济发展冲击两极格局

    B. 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发展

    C. 亚太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D. 两极格局影响世界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德国近代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有的只是虚荣和满足于权力的假象……霍亨索伦王朝(当时统治德国的王朝)只知道操练军士型的权力——发布命令、听从指挥、立正和吹牛皮。”这反映了德国

    A. 专制主义的传统

    B. 联邦制的组织形式

    C. 不具有民主特征

    D. 军国主义的危害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罗马共和国晚期,程式诉讼逐渐成为主要诉讼形式。程式内容包括案情要点和审判原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这一变化体现了罗马法

    A. 由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

    B. 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

    C. 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是因为它

    A. 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B. 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C. 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D. 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史记·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国策略。该治国策略所属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要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 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 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 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 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这一思想对中国社会心理的主要影响是

    A. 儒学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B. 糅和各家思想的新儒学诞生

    C. 大一统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君主注重儒家思想教化功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王”本是夏商西周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历代大王上位之后表示自己功德不足与上古帝王媲美.故只称王,不称帝),春秋时始有诸侯称“王”,到战国时诸侯纷纷称“王”。这实质上反映了

    A. 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B. 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

    C. 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D.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有学者认为:“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行省制的实施威胁了中央集权

    B. 行省设置主要偏重于其经济职能

    C. 行省在地方上拥有极大的权力

    D. 行省与中书省相互制衡以确保皇权独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

    ①孟子   ②荀子   ③韩非子   ④苏格拉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这主要反映了

    A. 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

    B. 进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

    C. 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之势

    D. 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1869年在上海公共租界出现了一个特殊司法机关叫做会审公廨(xie),它规定适用西方律师陪审辩护制度。这一机关得以出现的最早依据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研究“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这一课题,收集了以下相关历史史料。你认为符合该课题研究的史料有

    A. 五四运动

    B. 辛亥革命

    C. 中共诞生

    D. 国民大革命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下表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自成立到更名的部分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的曲折历程

    B. 国共两党合作到对峙再到合作的历程

    C. 中共在建立和管理国家方面的不成熟

    D.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最突出的是

    A. 《共同纲领》的贯彻落实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 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D. 基层民主选举的普遍推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某历史课堂正在探究“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下列材料不能作为其有力证据的是

    A. 古希腊地理环境的材料

    B. 爱琴海地区贸易图

    C. 古希腊城邦的分布图

    D. 刻有被放逐人员名字的陶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可以用来说明

    A. 教皇和教会失去了作用

    B. 新教信仰不再需要宗教仪式

    C. 新教信仰方式发生变化

    D. 无论天主教、新教,信徒地位没有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法国文学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英国诗人拜伦的诗体小说《唐璜》均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典范。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主要反映了人们对(  )。

    A. 新社会制度的高度颂扬   B. 资产阶级革命的呼唤

    C. 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D. 人性解放的渴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3 题
  1. 美国学者在《审判雅典:西方思想中的反民主传统》中认为,苏格拉底死得并不冤枉,因为他质疑传统和民主的价值而犯了冒犯之罪。何况,在雅典如果个人权利与国家的需要发生冲突,民主制并不意味着对个人权利的严格保障。材料主要说明了

    A. 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B. 雅典民主忽视公民个体权利

    C. 雅典民主强调集体利益

    D. 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的不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冷战结束后,“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了。”材料主要说明了

    A. 美国霸权地位已完全丧失

    B. 世界局势出现了动荡局面

    C. 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崛起

    D.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传统的经世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变化,“经世思想不仅包涵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的振兴实学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关注夷情的新视角。”以下思想,可以归入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想的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1908年梁启超著的《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这表明梁启超

    A. 希望从历史中找到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

    B. 期待光绪皇帝能以宋神宗为改革的榜样

    C. 为戊戌变法宣传维新思想提供历史依据

    D. 把王安石打扮成追求民主政治改革先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701年,英国某法案规定,接受政府差遣的人不得为国会议员。此举意在防止国王的亲信进入议会。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国王有权任命内阁首相

    B. 议会的立法权相对独立

    C. 人民主权原则遭到破坏

    D. 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君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了《中华民国的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智行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巴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到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

    ——摘编自许克江、马烈《试析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法制建设》

    材料二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由于它建筑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国。……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

    ——摘编自李少玉《17世纪以来英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三  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

    ——摘自许耀桐《北京日报》2017年3月13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国时期实行法制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并对照材料一,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

    (3)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制建设的史实加以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思想的演进和技术的进步,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的幸福不在天国而在尘世,不在来世而在现实生活世界。在现实世界,凡是人所具有的,我作为人也应该具有。

    材料二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以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材料三  甲午战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欧洲近代历史上哪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核心分别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们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哪些重大事件产生了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的领悟由感性到理性转变的原因;并说明时代赋予先进知识分子的新的历史使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