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单选题 30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0 题
  1. 龙被中原先民视作神灵,“凤鸟”则是楚地的图腾。在屈原的楚辞中出现“龙”20多次,频率高于凤;《离骚》文中历述尧舜禹汤,夏桀商纣等华夏人物,无一楚人。这说明

    A. 战国时期南北文化的融合

    B. 南方蛮夷被中原政权征服

    C. 多民族统一在炎黄旗帜下

    D. 楚国艺术的夸张奇特想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反映出董仲舒

    A. 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B. 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C. 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D. 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作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反映出当时

    A. 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

    B. 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C. 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

    D. 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不小,希望在90年代,进步得更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一论断科学解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 这是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表现有“神州1号发射成功

    D. 邓小平概括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变革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苏格拉底在狱中说道,“死是他生存的目标。别人不大可能意识到,真正从事哲学的人所研究的没有别的,就是死而已。”由此可见,苏格拉底主张

    A. 知识即美德

    B. 捍卫思想的自由

    C. 认识你自己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种种公共之需。”孙中山先生的上述主张意在

    A. 施行平均地权的政策

    B. 建立享有高度自主权的地方政府

    C. 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

    D. 解决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A.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D.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了

    A. 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B. 反对贫富分化的经济主张

    C. 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D. 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了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一观点强调

    A. 政治革命,推翻专制

    B. 主权在民,人人平等

    C. 批判质疑,理性思考

    D. 信仰自由,社会契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日本一学者认为宋代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包括

    ①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

    ②瓦肆等娱乐场所的盛行

    ③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④《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

    ⑤词走向辉煌,成为宋代文学的标志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着深厚人文哲学造诣的学者苏格拉底,在被雅典司法机构宣判死罪后本可逃走,但他认为逃走是不正义的行为,对他做出不正义的审判是出于无知。据此判断苏格拉底的观点是

    A. 美德即知识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认识你自己

    D. 追求现世幸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大英图书馆是世界上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之一,该馆收藏了全世界最古老的印刷品,它出自公元868年的中国。这一藏品可以说明

    A. 中国在唐代已有印刷技术

    B. 中国在宋代已有雕版印刷术

    C. 活字印刷技术得到应用

    D. 毕昇的雕版印刷术效率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君子”一词习见于先秦典籍,然其涵义或指诸侯,或指国君之子或贵族,……多指社会地位而言。孔子则从道德立场赋“君子”一词以新义,以“君子”指德行高洁之士,鼓励学生修德以取位,成为“修己以安百姓”的君子。这体现了孔子

    A. 蔑视权贵与礼教   B. 对文化传统的因袭与创造

    C. 开创文化新格局   D. 积极倡导社会等级的变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不论其学术派别、政治倾向,都可自由发表见解。材料主要说明了“稷下学宫”是

    A. 宣传法家思想的主要场所

    B. 我国古代最早的官办学校

    C. 当时重视教育的具体表现

    D. 当时学术争鸣的重要场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有人考据,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于平民,明清时期43%的进士出身于贫寒家庭。据此可知,科举制

    A.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 强化君主专制主义制度

    D. 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胡适说:“(程朱)理学的兴起是个自觉的运动,这个运动是为了恢复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本土文化。”下列主张中与这个“自觉的运动”直接相关的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先天下之忧而忧”

    C. “存天理,灭人欲”

    D. “明道救世,经世致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当代一些学者特别推崇王阳明的一句话:“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他们对阳明心学的关注焦点在于

    A. “致良知”的理想   B. “知行合一”的主张

    C. 儒家道统的文化传承   D. 解放思想的历史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毛泽东曾说:“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讲的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这表明毛泽东

    A. 在艺术问题上坚持“百花齐放”

    B. 在学术问题上坚持“百家争鸣”

    C.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D. 坚持学术的自由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孙中山曾这样打过一个比喻,大意是中国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以后应该走什么道路?是走开明专制化道路呢,还是民主政治?这就好比我们中国现在造铁路,造好了就要用火车头,到底是用人家发明的原始的“粗恶的火轮车”,还是用“最新的火轮车”?这里“最新的火轮车”是指

    A. 民主共和制

    B. 君主立宪制

    C. 责任内阁制

    D. 开明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胡适曾说:“梁任公(梁启超)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梁启超的贡献是

    A. 《文学改良刍议》

    B. 《孔子改制考》

    C. 《变法通议》

    D. 《海国图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防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成就不属于这一领域的是

    A.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 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C. 1970年“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D. 1973年,袁降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写道:“我觉得,你严厉遣责我的风流韵事,不是出于事实本身,而是出于你庸俗的偏见,说什么如果我选择了一个出身高贵,而不是一个出身低贱的人,那你也许就不会生气了。因此,你指责的不是我的过失,而是命运的过失。”这反映出他的思想倾向是

    A. 倡导法律至上

    B. 主张人人平等

    C. 反对专制制度

    D. 抨击天主教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据此可知,他主张

    A. 世俗权力高于教会的精神权力

    B. 世俗权力应该领导罗马教廷

    C. 世俗权力是正义与善良的代表

    D. 打破对基督教的盲目崇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五四运动后不久,胡适在学术上拉起“整理国故”的旗号,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1923年梁启超写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继胡适后还有别人提出国学书目,由此,形成了一股开创国学书目的旋风。这反映了

    A. 知识阶层对西方文化的否定

    B. 知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的继续批判

    C. 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D. 知识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上述认识的产生是由于

    A.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提出

    B.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

    C. 普朗克量子力学理论的问世

    D.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中国古代长期盛行“华夏中心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推测:“中国”以外另有发达古文明,进而他又提出“文化中心转移”论,认为诸文明“衰旺彼此迭相易”。这

    A. 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

    B. 有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C. 为推翻君主专制奠定了基础

    D. 旨在论证文明中心转移趋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里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A. 武装反抗的策略   B.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D.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领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是

    A. “百家争鸣”时儒学广泛传播 B. 西汉对儒学加以推广,并成为文化的主旋律

    C. 宋明理学对儒学发展 D.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人文主义是古希腊时期兴起的一种以人为核心、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思潮。这种思潮在中世纪受到埋没,但是在14世纪开始复兴,16世纪改革天主教时期得到发展,17、18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此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朿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从1948年到1957年,海外学子归国形成热潮,仅从美国就回来了1000余人,各国归来的总数达到3000余人,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华罗庚等是那个时期归国专家的代表。促成这一热潮的原因之一是

    A. 中美关系的改善

    B. 祖国建设事业的感召

    C. 金融危机的冲击

    D.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归结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持续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即曾被恩格斯所称赞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因而人们一般把18世纪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或“哲学家的世纪”。

    ——黄淳《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及其特点》

    (1)材料一中的“个人主义”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解决“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有何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哲学家的世纪”中哲学家提出了哪些重要思想?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被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忠孝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顺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特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十年身到风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  晚清的四、读華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病酿期。新式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美学类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士大夫读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草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