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51 题,其中:
单选题 48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35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48 题
  1. 舜的后裔虞阏父被周武王任命为掌管制造陶器的官员。因为功绩突出,武王封虞阏父之子妫满为陈地的诸侯,并将自己的长女嫁给妫满。这说明西周时期

    A. 周王用联姻来笼络各诸侯国

    B. 各国的诸侯必须在王廷服役

    C. 官营手工业管理者地位尊崇

    D. 先代贵族之后多从事工商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景帝时,窦太后期望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汉景帝表示:“请得与丞相计之。”于是与丞相周亚夫商议,周亚夫以高帝刘邦“非有功,不得侯”的预先约定予以坚定的拒绝,汉景帝默然而有沮丧之色。据此可知汉初

    A. 丞相掌握很大权力

    B. 后宫干预朝政频繁

    C.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 官僚政治开始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A. 法家、道家、儒家

    B. 道家、儒家、法家

    C. 墨家、法家、道家

    D. 儒家、法家、墨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A. 使王国领地缩小,中央集权加强

    B.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

    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D. 扩大王国的辖区,皇权得以巩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A. 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 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 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A. 由官府控制

    B. 不受官府的干预

    C. 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 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 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 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 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其主要措施是

    A.普遍推行郡县制度

    B.国君直接任命地方行政长官

    C.“开阡陌封疆”

    D.制定连坐法,建立户籍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 河南、河北 B. 湖南、湖北 C. 山东、山西 D. 广东、广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的加强 B. 宗法制的衰落

    C.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 井田制的推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有继承特权

    C.通过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和政治紧密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夏文化的探索一直是历史研究的大课题,因为一直没有确凿的文字资料,总有学者质疑夏王朝的真实性。2002年保利博物馆收藏了一件重要文物“遂公盨”,是西周中期的青铜器,上有98字铭文,记载了大禹治水的相关事实。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青铜器铭文是人们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

    B.该青铜器的公布,准确证明了夏王朝的真实性

    C.大禹治水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D.该文物代表了西周人的古史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 )

    A. 国主 B. 领主 C. 盟主 D. 君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2016年,首都博物馆举办的《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引起巨大轰动。下列文物可能在此次展览中展出的是

    A.司母辛鼎 B.半两钱 C.“右丞相印”封泥 D.双镰铁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 夏人的活动地域 B. 周朝的重要都城

    C. 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 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下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A. 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 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 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 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

    地理位置

    姬姓贵族

    山西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

    功臣

    山东北部一带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同姓诸侯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④分封制加强了西周王室的权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候疑焉,立诸候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则生争,争生乱。是故诸候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C.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 青铜兵器

    B. 铁制农具

    C. 皇帝宝座

    D. 祖先牌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 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 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 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 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 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 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商代青铜礼器以酒器组合为主,西周时期则以食器为重,大盂鼎铭文记周康王所言“我闻殷坠命(殷商亡国)",是由于贵族官员“率肆于酒”。这表明周代

    A.青铜器成为日常用具 B.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

    C.青铜冶铸业已经衰落 D.粮食的产量大幅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战国中后期,各国国君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珍贵,于是秦相魏冉建议秦、齐并称为“帝”。由于“帝”号的提出,“王”的称号降格。这一变化

    A.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

    B.意味着西周统治的终结

    C.造成了诸侯之间的矛盾

    D.标志着统一格局的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历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史》中指出,春秋与战国时代面貌不同,“诸大国则征战益烈,终至由争霸之局,易为吞并之局焉”。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尚在,诸侯不得不借助周王的旗号;战国时期周王威信扫地,诸侯熟视无睹

    B.春秋争霸战争尚有周礼的约束;战国时诸侯国之间掠夺人口、土地、军需物资,成为兼并战争的主要表现

    C.各诸侯国旨在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是兼并战争的后盾,兼并战争促进了局部统一

    D.春秋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确立的政治秩序依然有效,战国时期周王权威开始衰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钱穆《国史大纲》论及战国初期各国的社会状况时,把各国的情况概括成三种类型:“诸国中受封建传统文化束缚愈深者,其改进愈难,故____①____遂至积弱不振。其受封建传统文化束缚较浅者,其改进较易,故____②____相继称霸于春秋……而经君统篡弒以后,更得急速改变其国家之内部组织,自宗法封建国家激转而为新军国。___③___则以受封建传统文化之熏陶更浅,故其国家可以不经内部君统篡易,而亦追随改进为新军国焉。”①、②、③对应的应该是

    A.鲁卫、齐晋、秦楚 B.秦楚、齐晋、鲁卫

    C.秦楚、鲁卫、齐晋 D.鲁卫、秦楚、燕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商君书》说:“富贵之门必出于兵。”造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军功爵制

    C.三公九卿制

    D.九品中正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商鞅变法是一个长期实践法家路线的过程”,下列思想中体现商鞅变法精神的是

    A.“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B.“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

    C.“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东周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一段,是强国、创新表现充分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

    ①铁器、牛耕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②由争霸至兼并的战争使政治趋向统一 

    ③旧制度衰落与新制度确立的巨变时期   ④打造了通往南亚、欧洲的海陆交通线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楚国下令“书土田”,“量人修赋”,即进行土地登记,农夫按照土地收成多少缴纳赋税。郑国“作丘赋”,以“丘”为单位征收兵赋。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

    B.实行重农抑商

    C.抑制土地兼并

    D.打击豪强势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从下表中你能获得的相关信息有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出土情况表

    出土地点

    各种材质生产工具的数量(件)

    其中铁农具的数量(件)

    辽宁抚顺

    77

    68

    山西长治

    31

    21

    湖南衡阳

    21

    17

    ①青铜工具已退出历史舞台

    ②生产力水平提高

    ③铁制工具的类型多种多样

    ④铁器使用的区域广阔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清人赵翼论及战国时期的人物:“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下列选项与此相关的有

    ①诸子百家的形成  ②争霸战争的开始   ③“士”阶层崛起    ④专业官僚的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长久以来,学术界对《老子》的成书年代争议极大。看法A:从其内容反映的制度与社会思想上看,《老子》很可能是战国晚期庄子后学所捏造的作品。看法B:老子其人其书不存在,是汉初黄老无为时假托的作品。看法C:20世纪九十年代郭店楚简出土,有《老子》竹简存在,墓的时代在公元前300年左右,《老子》一书的写定便肯定在其以前。以上三种看法

    A.看法A、B、C均不正确

    B.看法A、B非纯粹性虚构,看法C更有依据

    C.看法A、B子虚乌有,看法C正确

    D.看法A、B正确,看法C不正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0. 战国时一位思想家认为:挺直的木材,不需要矫直,因为它的本性挺直;弯曲的木材,必定需要蒸烤、矫揉,才能挺直。一般人的本性恶劣,必定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韩非子

    D.庄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1. 《论语·为政》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下列各项与材料主张符合的是

    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D.“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2. “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3. “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日:‘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A.儒家的“仁政”学说 B.法家的变法革新主张

    C.墨家的“兼爱”思想 D.道家的“齐物”观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4. 不少学者指出,诸子学说不仅在内容上差别明显,而且在流传的地域上也有不同。比如(A)在鲁国兴盛,(B)在三晋与秦国兴盛,(C)在楚国兴盛。(A)(B)(C)对应的学术派别是

    A.儒、法、道 B.儒、墨、道

    C.道、法、儒 D.儒、法、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5. 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 ②③①⑤

    B. ②①⑤⑥

    C. ①③⑤④

    D. ④③⑤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6. 韩非子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的政府,他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

    A. 商鞅正在进行富有成效的变法

    B. 局部的中央集权制开始取代分封制

    C. 秦始皇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

    D. 郡县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7. 《史记·李斯列传》载:“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说法符合材料原意的是

    A.秦王采纳了李斯提出的逐客建议 B.肯定秦朝废除分封制的作用

    C.秦朝实行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制度 D.指出了秦朝灭的根源所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8. 2015年,在江西南昌发掘一座汉墓,因出土文物数量多,所含信息量大,备受关注。以下出土文物和结论之间相符的是

    文物

    结论

    A

    一面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绘有孔子画像的屏风

    此画像就是孔子的真实相貌

    B

    出土200万枚五铢钱

    当时江西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C

    墓中金饼题记:“南海海昏侯臣贺元康三年酌金一斤”

    墓主可能是刘贺

    D

    一座真车马陪葬坑和超越列侯丧葬数量规制的编钟

    墓主可能是汉朝皇帝

    A.A B.B C.C D.D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最后秦一统天下,建立秦朝。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史事对比

    材料一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文物解读

    材料二 商鞅方升是商鞅变法留下的唯一实物资料。

    商鞅方升铭文一

    十八年,齐卿大夫众来聘,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爱积十六尊五分尊一为升。重泉。

    商鞅方升铭文二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一之。

    (2)商鞅方升上刻有两段铭文,一段是秦孝公十八年的铭文,一段是始皇廿六年的铭文,相隔122年。从时代变革的角度,分析两段铭文的异同。

    历史评价

    材料三  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诱增肉刑,百姓斋栗(恐惧),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西汉)桓宽《盐铁论》

    (3)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制度审视

    材料四  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时,秦朝已经拥有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部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朝鲜半岛北部的辽阔疆域。而且秦朝在全国普遍实行郡县制,中央政府通过郡的行政长官郡守管辖所属各县的县令(或县长)。公元前221年在全国设立了36个郡,以后随着疆域的扩大和局部的调整,到秦朝末年全国约有50个郡,下辖近千个县。能在这样大的范围里建立起一个统一国家,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首次。秦朝开拓的疆域构成了此后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体,成为中国统一的地理基础。

    ——葛剑雄《疆域与人口》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朝疆域是如何形成和如何管辖维系的?秦朝疆域的确定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文物承载着大量的信息,请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某博物馆收藏有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这个换取手续征得了五个贵族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通过这样的途径,裘卫聚敛了大量财富。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依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表格。

    信息内容

    信息分析

    土地交换在监督下完成

    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不同于井田制

    土地与玉璋以朋为单位进行交换

    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

    青铜器内的铭文

    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的文字

    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人们的审美观念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尽心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说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材料二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

    材料三  《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

    ——摘自《世界:一部历史》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形成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