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既死,卫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用卫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 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 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圣人不易民而教     易:交换

B. 学者溺于所闻       溺:拘泥

C. 法古无过         过:过错

D. 民怪之,莫敢徙     徙:搬迁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其意义、用法不尽相同的一组是(   )

A. 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廉颇闻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 汤武不循古而王           贵为天子,富甲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C. 令行于民期年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D. 恐民之不信己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 

(2)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3)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4.根据文意,概括商鞅变法十年“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的原因。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