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近代史开启之际,老大帝国愚昧颟顸,执迷于“夷夏之辨”,以“天朝上国”自居,在西方先进的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面前仍然自以为是,造成了“天朝的崩溃”。这种因过度文化自信导致的“华夏中心主义”大大地阻碍了中国向先进的西方学习,造成了落后挨打的屈辱的百年近代史。然而,这种历史叙述没有看到“夷夏之辨”在近代史上一度也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

夷夏之辨,是传统中国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之一。它将天下划为“华夏”诸邦与“夷”“戎”“蛮”“狄”等部落。它产生之初,便有依文化与血统作区分的两重含义在内。但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不再以血缘的亲疏而以文明程度的差异作为区别华夷的标准,而且逐渐被广为接受。

在历史上,中国长期以来在东亚处于文化、政治、经济领先的地位。久而久之便使得人们习惯性地将中国与“先进文化”画上等号。然而,当清王朝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丧权辱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中国是否仍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就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此问题面前,如果仍然不假思索地将大清即是华夏作为无须怀疑的前提,那么大清便还是文化先进之国,因此就没有必要向西方的“蛮夷”学习。即便要学习,最多也是学习器物上一些优点,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换言之,华夷观在此时对中国走向现代化就起到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批有识之士慢慢注意到西方列强不仅有极为发达的物质文明,在精神文明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而大清是否在文化上也领先于西方列强便值得怀疑。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深入了解西方社会之后,便感慨道:“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在他看来,中国已经沦为“夷狄”,而西方列强因为文化昌盛,俨然已有“华夏”气象。维新派的代表谭嗣同、梁启超则将民主、共和制度视为辨认夷夏的重要标准,在他们看来,在与西方世界的较量中,中国早已落后而成为夷狄了。

因此在这些“睁眼看世界”者看来,以地域定夷夏是不符合“夷夏之辨”的本义的;夷夏是可以转换的;西方的政教风俗、伦常礼义并不逊于中国,甚至胜于中国;西方俨然已是“华夏”而中国沦为“夷狄”了。而“夷狄”必须向华夏学习,亦即大清必须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文明成果。郭嵩焘从“夷夏之辨”的义理出发,指出“自西洋通商三十余年,(西方)乃似以其有道攻中国之无道,故可危矣”。从这个意义上说,“夷夏之辨”在近代史上并非完全扮演了阻碍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角色,它同时也给一部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摘编自章舜粤《“夷夏之辨”之于近代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满清帝国愚昧执着,坚守“华夏中心主义”,自以为是,造成过度文化自信,使得天朝最终崩溃。

B. “夷夏之辨”将天下划为“夷”“戎”“蛮”“狄”等四邦,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C.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得清王朝丧权辱国,统治者开始思考中国是否仍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

D. 西方列强的文明成果,促使先觉者清醒地认识到大清帝国在政治和文化上已经落后于西方列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分析“天朝的崩溃”的原因,得出了“天朝上国”的狂妄思想造成了屈辱的百年近代史的结论。

B. 第四段从与史实相反的角度假设,推导出华夷观在当时对中国走向现代化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C. 引用谭嗣同、梁启超的观点,论证了在有识之士眼中,夷夏的角色已发生转换,中国已成为夷狄。

D. 结尾引用郭嵩焘的话,证明了“夷夏之辨”为部分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满清帝国不以“天朝上国”自居,不过度文化自信,就不会有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多年的被动挨打的局面。

B. 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以文明程度的差异取代血缘的亲疏作为辨别华夷的标准,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

C. “夷夏之辨”既阻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也为一部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有识之士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D. 文章认为要以文明程度来定义“华夏”,这样便于清晰认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状况,进而取长补短。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简单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