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魏文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兵以此亡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是故好战穷兵,未有不亡者也。”

[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徵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1.“孜孜”:辞典中的解释:A、不停、不歇;B、勤勉不懈;C、仔细;D、温婉、柔顺,联系上下文,你认为丙文中“故夙夜孜孜”中“孜孜”的,最恰当的解释应选(_____)

2.阅读上面三段文字,用原文句子回答问题。

甲、乙两文在内容上都讲到国家灭亡的原因。

甲文认为国家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导致国亡。而在丙文中唐太宗认为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3.要使人信服你的观点,就要用适当的方法来说理。请结合“小贴士”谈谈甲、丙两文划线句是如何来说理的,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贴士:说理的方式有很多种: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说理方式,能够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对比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