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消失的星星之神

——刘允侠

(1)“妈妈快看,那是什么?

(2) 暑假带女儿回老家,夜晚无事,母亲就带着我和女儿兴致勃勃地去她的小“菜园”摘小番茄。走着走着,草丛里飞出一个亮亮的小东西,女儿惊奇地问我。

(3)“萤火虫啊!你不认识?”我诧异地问道。

(4)女儿摇摇头。

(5)长到十几岁的女儿竟然不认识萤火虫!那么,“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优美而灵动的古诗的意境她是无法欣赏了,晋时好学而家贫的车胤借萤火虫之光彻夜苦读的故事她是没法体会了,“老翁也学痴儿女,扑得流萤露湿衣”这个学小儿扑流萤的可爱又可笑的“老翁”她也一定无法理解了。

(6)萤火虫,这夏夜的小精灵曾给了小时候的我们多少乐趣啊!

(7)记得从前,家门口是一片一片的麦田和玉米地,一条小马般奔腾不息的小河,小河的两旁站着两排“哗啦啦”唱着歌的大树。一到夏天,我们就拿了个瓶子出去,在玉米叶子上捉金龟子,在树上逮还没来得及蜕变的知了,有时会捉到头上长着两条长长的触角、漆黑的身上点缀着白点点的“天牛”。

(8)但在夏天,没有任何一只小虫会比萤火虫更加浪漫和美好。捉一只萤火虫放在掌心里,你的手掌亮晶晶黄澄澄,好像充满魔法;一只装满萤火虫的小瓶子走在路上,仿佛周身都在梦幻里,放飞几只萤火虫在蚊帐里,就像天空里的小星星落到了你的家。

(9)“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女儿问。

(10)小时候,我也这样问过奶奶。

(11)奶奶说,从前有两只相亲相爱的萤火虫,它们本来不发光的,后来其中的一只走丢了,另一只就整日整夜地去找它。到了晚上什么都看不见了,萤火虫开始绝望地哭泣。哭着哭着,它的身体发光了。 这样它在夜晚也能寻找另一半了。然后,所有的萤火虫都开始发光了。为了找到那只只属于自己的爱人,它们努力地让身体发出光芒,在黑暗的夜空中,亮起一盏小小的灯。如果等的那只没有来,它就会一直亮下去。

(12)奶奶还说,萤火虫住在龙的鱗片里。每天五更时分,它就会飞回龙鳞去。如果你不信,你就跟着它去看看。

(13)在奶奶低沉而缓慢的声音里,在美好而浪漫的故事里,在幽幽的光、淡淡的夜色里,我很快就甜甜地睡去了,夜里的梦也是一闪一闪的。

(14)“清夜长,梦回廊。夏日流萤篱笆上。幽草舞螳螂。”那时的夏夜多美啊!暑热散尽,黑夜来临,萤火虫三三两两地打着小灯笼出现了。接着,越来越多,亮亮闪闪地飞舞着,只要一伸手就可以碰到。 它们把小河照得亮晶晶,好像银河一般。一群孩子沿着银河嬉笑着追逐了很长一段路,为了要看一看龙的样子。

(15)席幕蓉在《夏夜的传说》里写道:“在银河漩涡的触手间/据说要用五十亿年/才能到太阳的光芒/巨大的星云里/要怎样孕育/才能等到一场相遇……”

(16)一只萤火虫要用五十天时间才能变蛹成虫,然后换来五至十天的生命。在它短短的一生里,为了求偶,它可以持续明亮一二十分钟,之后逐渐死去,它们熠熠生辉的时光越长久,剩下的生命也就越短暂,那是它们一生中最隆重也最凄美的时刻。

(17)哦,这喝着露水、不染尘埃的小生命,这饮着花粉、满身仙气的小可爱,这为了爱而勇敢地燃烧自己的小精灵!在玛雅人的记载中,萤火虫是携带着神圣的星之光芒的神灵,被奉为“星神”。

(18)可是,如今,我们的星星之种在哪里呢?我们在草丛里找来找去,就那么一只孤独的萤火虫, 没有更多……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我”的心理

发现女儿不认识萤火虫

①  

回忆童年捉萤火虫的乐趣

②  

③  

轻松愉悦

我们在草丛中再找不到更多萤火虫

④  

2.请从修辞角度对第(8)段划线语句进行赏析。

捉一只萤火虫放在掌心里,你的手掌亮晶晶黄澄澄,好像充满魔法;拎一只装满萤火虫的小瓶子走在路上,仿佛周身都笼罩在梦幻里;放飞几只萤火虫在蚊帐里,就像天空里的小星星落到了你的家。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用女儿的一句问语开头,作用是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引到萤火虫上。

B.文章写儿时夏天去野地里捉金龟子、逮知了、捉“天牛”等趣事,是反衬捉萤火虫的有趣。

C.女儿竟然不认识萤火虫,因为她接触大自然太少了,引出倡导人们亲近自然的文章主题。

D.萤火虫虽生命短暂,但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尽情绽放,令人感动又敬佩。

E.文章中多处引用有关萤火虫的诗文,为文章增添了丰富的文学内涵。

4.阅读文章第(18)段划线句子,再结合本文的题目,说说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请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绿色情书”的理解。

(链接材料)2019年2月12日,NASA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兴奋地发了一条推特:“好消息,如今的地球比20 年前更绿了。卫星资料显示,是中国和印度的行动主导了地球的变绿。”人们把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称为一封“绿色情书”。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演进,尤其是城镇化,很大程度上是以破坏绿色植被为代价的。这一趋势一度认为是不可逆的。而NASA的这个研究显示,近20年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绿色植被增加。 这是非常见的,几乎没有先例。在全球性的人工努力中,中国占比高达四分之一,且其中42%为森林—— 这意味着,中国的绿化更多归功于中国人的植树造林工程。

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