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启蒙是国家观念的变化。国家观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外在性关系的变化,即传统“天下观”的破灭,二是内在性的变化,即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改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816年英国派阿美士德为特使来华,根本目的是想打开中国市场,建立外交关系。由于双方因为是否跪拜而争论不休。由于阿美士德拒绝跪拜,嘉庆帝给英国国王颁发“敕谕”一封,拒绝了通商要求。嘉庆帝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满是“天朝”“万国共主”“输诚募化”“恭顺之心”“倾心孝顺”“来朝”“向化”等词句。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1,概括嘉庆帝的国家观,体现了清政府的对外关系的政策是什么?

材料2:“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如中国能自视为万国之一,则彼公法中必不能独缺中国,而我中国之法,亦可行于万国。所谓彼教之来,即引我教之往,风气一开,沛然莫御。”

——1875年郑观应《论公法》

(2)对比材料1,材料2的国家观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此时国家观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3:国家观的变化是和西学东渐分不开

阶段

翻译人员

数量(不含纯宗教类)

类别范围

第一阶段

1811—1842年

西方传教士

32种

历史、地理、政治、经济

第二阶段

1843—1860年

西方传教士为主,中国人以个人身份参与。

105种

天文、地理、数学、医学、

历史、经济

第三阶段

1861—1900年

西译中述,中西传播机构共存并进。

555种

哲学社会科学123种,自然科学162种,应用科学225种。

第四阶段

1901—1911年

中国知识分子成为主流

1599种

社会科学类占61%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1%。

(3)根据材料3,概括100年间西学东渐的主要变化?分析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类别范围变化的原因?

材料4:1906年梁启超在与革命派论战时,鲜明指出:“夫国民主义,则政治革命论之立脚点也;民族主义、则种族革命论之立脚点。吾认国民主义为国家成立、维持之必要,故主张政治革命论;吾认民族主义为国家成立、维持之不必要,故排斥种族革命论”。同年,他又在另一篇文章中斩钉截铁地说:“今日欲救中国,惟有昌国家主义;其他民族主义、……皆当诎(同“屈”)于国家之下”。

(4)根据材料4,概括梁启超的国家观是什么?他提出此观点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5:“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习近平

(5)请列出国家、民族、国民之间的递进关系。

八年级历史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