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功名与功德

①“功名”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功业和名声”。纵观古今,人们对待功名的态度各有不同。

②孔子不反对追求功名,讲“见利思义”“富而可求也……吾亦为之”,但他尤其看重精神的“功名”,认为“仁义”比功名更重要。庄子对功名持超然的态度:“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还认为追求功名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功名使得人们相互倾轧,使人丧失自由。

③科举时代,世人热衷功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功名意识深入千家万户。人人能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便是明证。面对世人追逐的功名,当代国学大师熊十力的见【解析】
“所谓功名富贵者,世人以之为乐,志学者不以为乐也。”世人因热衷功名、追逐功名,苦便随之而来;志学者因只求神清思澈,心地干净,便不以为乐,也不以为苦。

④追求功名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讲过一个小故事:一学生来旁听,思维迅捷,课后常与他磋磨学问,更兼意趣相投。某日,这个学生踌躇着开口请求一封推荐信,他爽快应允,这学生便获得一份足够分量的“敲门砖”。然而,推荐信一出他便再无踪迹,先前的所作所为成了功利的假象。

⑤这位学生想获取功名固然无错,只是功利思想太强。像这种获取功名的做法,为仁德之士所不齿,而且这种人也很难有大作为。功利如同厚厚的灰尘遮蔽着我们的眼睛,常常让我们忽略了追求功名的真正意义。

⑥追求功名时,我们还要积累功德,否则,即便拥有了功名也可能失去。“功是善行,德是善心。”功是一种力量,德是一种修养。从本质上讲,功德是利他的,是修养升华而成的一种帮助别人的智慧。对待功名、功德的态度,可以映照出一个人的品格和胸襟。焦裕禄心中只有“民利”,鞠躬尽瘁为兰考,从不考虑个人名利:钱学森坚决不同意为他自己立碑塑像,世人赞他“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他们这种“名利于我如浮云”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对那些整天沉醉于功名富贵的人来说,不啻为一服清醒剂。

       ,面对功名,我们要坚守本心,思想上保持一份清醒,行动上恪守一份理智。在追求功名时不断积累功德,形成正确的功名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选文有删改)

1.在第⑦段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追求功名危害性极大,应保持心地干净。

B.追求功名为世人所认同,但应取之有道。

C.功德是追求功名的修养,重在克己利他。

D.积累功德,有助于我们正确树立功名观。

3.梳理文章思路,完成填空。

文章从解说“功名”起笔,先阐述了_______,然后议论了_____________,接着进一步阐明了________,最后归结出了__________(中心论点)。

4.你是否赞同第⑥段画线句的说法?请用举例论证或引用论证的方法阐述理由。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