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我读书的不得法,第二是不能勤笔。我的读书,本来抱一种利己主义,就是书里面的短处,我不大去搜寻他,我止注意于我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这本来不算坏。但是我的坏处,就是我虽读的时候注意于这几点,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若是有时候想起来,除了德文书检目特详,尚易检寻外,其他的书,几乎不容易寻到了。我国现在有人编“索引”、“引得”等等,又专门的辞典,也逐渐增加,寻检较易。但各人有各自的注意点,普通的检目,断不能如自己记别的方便。我尝见胡适之先生有一个时期,出门常常携一两本线装书,在舟车上或其他忙里偷闲时翻阅,见到有用的材料,就折角或以铅笔作记号。我想他回家后或者尚有摘抄的手续。我记得有一部笔记,说王渔洋读书时,遇有新隽的典故或词句,就用纸条抄出,贴在书斋壁上,时时览读,熟了就揭去,换上新得的。所以他记得很多。这虽是文学上的把戏,但科学上何尝不可以仿作呢?我因为从来懒得动笔,所以没有成就。

摘自蔡元培《我的读书经验》

1.蔡元培在谈及胡适之、王渔洋读书得法表现在哪里?请你分别概括出来。

2.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也会犯读书不得法的错误,请联系下面任意一则或几则链接材料,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50字)

材料一:苏轼的阅读模式是:定向专一、反复整取,即带着A目标读第一遍,带着B目标读第二遍,带着C目标读第三遍,带着D目标读第四遍,数遍之后,便对书中多方面内容熟识了。

材料二:梁启超在读书时有“精读”和“浏览”之分,“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材料三:我国著名史学家冯友兰先生归纳自己的读书方法,是四个字:精、解、知、明。  即“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材料四:陈寅格有一个读书习惯——在书上圈圈点点,其中有校勘、有批语。他记下的这些圈点和随想成为日后论文的基本观点和著述的蓝本。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