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灶台

陈满意

炊烟是灶台盛开的花。

灶台像是一家之主,左右着乡下人的日子。“树大分杈,儿大分家”,在老家新媳妇接过门满一年就分家,而分家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支锅垒灶,过上“有锅才有家”的日子。另立炉灶时村里人总会想到父亲,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泥水匠,支灶台是他拿手的活儿。支灶台有一定的学问和规矩,烧起来要省柴,还要美观耐用。父亲充分考虑到柴草燃烧时发出的热量和使用时的方便,每次总能把灶台支出新意。

那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砌好后的灶台用石灰粉平、刷白,一口大锅坐在上面就可以“热锅”了。所谓“热锅”就是在新支起的灶台上做一顿饭,“热锅”既表达了主人的一番谢意,又检测了匠人的手艺。热锅时左邻右合都会到主人家祝贺,父亲总金醉醺醺的,十分得意地回家。

父亲用土坯垒起的我家的灶台,台面是泥灰抹的。厨房低矮、昏暗、潮湿,炊烟把厨房熏得黑黢黢的,房顶上挂着黑灰条,墙角缀着蜘蛛网。日子一长,灶面就会裂开道道深浅不一的缝隙,用洗碗布擦洗时,常常会沾起泥浆,总也抹不干净。

父亲从东家到西家忙着做些泥水活,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天天既要围着灶台转,又要打理田里的一切。父亲很少坐在灶膛前烧火,灶台属于母亲一个人的舞台。母亲从田里回到家时,总是风风火火连夹带拖地拽进一捆棒子秸放在灶台跟前,在她松手的霎间,抖落满地深秋的气息。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偶有一股浓烟从灶口窜出,整个厨房霎时被浓烟笼罩着。母亲深受其害,总是被熏得直流泪,呛得直咳嗽。

烧锅是一份苦差事,硬柴棍好烧,可不多,过多的是棒子秸和树叶,却都不耐烧,得寸步不离地在灶门口守着。但看着柴火在灶膛里翩翩起舞,又觉得十分温馨。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红的骨头越来越细,越来越薄,白的衣衫越脱越多,围着越来越小的骨头,火骨头脱光衣衫,松软地坐在火炉里,一火炉的白衣衫,层层翻卷,安详圆满,一如村里的长者从容走过的一生。揭开锅盖,会飘起一屋子的蒸汽,幸福便像饱和了一样,弥漫在周围,香喷喷地。

灶台烧起来,屋里暖了,人也暖了,整个岁月便都暖了起来。读初中时离家远,冬天来临时母亲每天做饭都会在灶膛里塞上一块红薯,让将灭未灭的灰烬慢慢地烘熟它。上学时,母亲把红薯掏出来,在两只手上不停地翻动着,一边翻动一边拍打红薯上的草木灰,然后用一块棉布包严实了交给我,让我带着一路上捂手,等到学校的时候,红薯也渐渐凉下来,很快就成了我的腹中之物,天气再冷我的手也从未冻坏过。

我们兄妹逐渐长大时,土灶台换成砖灶台并砌上烟囱,用水泥抹上光滑平整的灶面,灶身、烟囱全都抹上石灰,一片洁白。日子在母亲的侍弄下如灶膛里的火又红又旺。后来我们像散落的种子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根发芽。吃饭的人少了,母亲说烧大灶废柴,父亲便扒了大灶支起精致的小灶,还贴上瓷砖,十分洁净、漂亮。灶台就这样烹调着母亲的苦乐年华,洗刷着生活日记里的一页页美与酸。

灶台开出的花是乡下人的图腾,只要灶膛里有火,日子就不会停止,乡下人的心里就会多一份安慰、踏实,家就永远那么温暖怡人。

1.文章围绕灶台依次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写出中间的两件事。

父亲为村里人和自己家垒灶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女长大后,父亲为母亲支起精致小灶。

2.请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偶有一股浓烟从灶口窜出,整个厨房霎时被浓烟笼罩着。母亲深受其害,总是被熏得直流泪,呛得直咳嗽。  (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2)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红的骨头越来越细,越来越薄,白的衣衫越脱越多,围着越来越小的骨头,火骨头脱光衣衫,松软地坐在火炉里。一火炉的白衣衫,层层翻卷,安详圆满。  (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4.如何理解“灶台开出的花是乡下人的图腾”在文中的含义?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