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我的父亲

杨振宁

1922年我在安徽合肥出生的时候,父亲是安庆一所中学的教员。安庆当时也叫怀宁。父亲给我取名“振宁”,其中的“振”字是杨家的辈名,“宁”字就是怀宁的意思。我不满周岁的时候,父亲考取了安徽留美公费生。

父亲1923年秋入斯坦福大学,1924年得学士学位后转入芝加哥大学读研究院。1928年夏父亲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后乘船回国,就任为厦门大学数学系教授。

厦门那一年的生活我记得是很幸福的,也是我自父亲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的一年。父亲用大球、小球讲解太阳、地球与月球的运行情形;教了我英文字母abcde……;当然也教了我一些算术和鸡兔同笼一类的问题。不过他并没有忽略中国文化知识,也教我读了不少首唐诗,恐怕有三四十首;教我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唐虞夏商周…… ;干支顺序:“甲乙丙丁……”,“子鼠丑牛寅虎……”;八卦:“乾三联……等。

父亲少年时候喜欢唱京戏,那一年在厦门他还有时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不过他没有教我唱京戏,只教我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父亲的围棋下得很好。那一年他教我下围棋。记得开始时他让我16子,多年以后渐渐退为9子,可是我始终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真传”。一直到1962年在日内瓦我们重聚时下围棋,他还是要让我7子。

在厦大任教了一年以后,父亲改任北平清华大学教校。我们在清华园里一共住了八年从1929年到抗战开始那一年。清华园的八年在我回忆中是非常美丽、非常幸福的。那时中国社会十分动荡,内忧外患,困难很多。但我们生活在清华园的围墙里头,不大与外界接触。我在这样一个被保护起来的环境里度过了童年。

父亲常常和我自家门口东行,沿着小路去古月堂或去科学馆。这条小路特别幽静,穿过树丛以后,有一大段路左边是农田与荷塘,右边是小土山。路上很少遇见行人,春夏秋冬的景色虽不同,幽静的气氛却一样。童年的我当时未能体会到,在小径上父亲和我一起走路的时刻是我们单独相处最亲近的时刻。

我九岁、十岁的时候,父亲已经知道我学数学的能力很强。到了11岁入初中的时候,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显示出来。回想起来,他当时如果教我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我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初中一年级与初中二年级之间的暑假,父亲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我《孟子》。雷先生介绍他的得意学生丁则良来。丁先生学识丰富,不只教我《孟子》,还给我讲了许多上古历史知识,是我在学校的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学到的。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的《孟子》,所以在中学的年代我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父亲书架上有许多英文和德文的数学书籍,我常常翻看。因为当时我的外文基础不够,所以不能看得懂细节。我曾多次去问父亲,他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只偶尔给我解释一两个基本概念。

1938到1939年这一年,父亲介绍我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却不赞成我念数学。他认为数学不够实用。1938年我报名考大学时很喜欢化学,就报了化学系。后来为准备入学考试,自修了高三物理,发现物理更合我的口味,这样我就进了西南联大物理系。

我还记得 1945年8月28日那天我离家即将飞往印度转去美国的细节:清早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很镇定。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了。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崩发,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这17年时间,是父亲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阶段。

6岁以前我生活在老家安徽合肥,在一个大家庭里面。每年旧历新年正厅门口都要换上新的春联。上联是“忠厚传家”,下联是“诗书继世”,父亲一生确实贯彻了“忠”与“厚”两个字。另外他喜欢他的名字杨克纯中的“纯”字,也极喜欢朋友间的“信”与“义”。父亲去世以后,我的挚友熊秉明写信来安慰我,说父亲虽已过去,我的身体里还循环着他的血液。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选自《著名科学家美文》,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父亲教“我”唱民国初年的歌曲,表现了他的爱国之情。

B.父亲下围棋让子给“我”,因为“我”没有得到父亲真传。

C.父亲和“我”在小径上一起走路,这让我觉得幸福快乐。

D.父亲请丁则良教“我”《孟子》 ,为“我”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2.杨振宁曾多次说:“父亲对我们子女们的影响很大。”本文主要写了父亲在学习(包括________、________、培养兴趣爱好等)和做人(包括________、高尚的人格等)方面对“我”的影响。

3.结合语境,品析画线句中“崩发”一词的表达效果。

4.朱自清曾经是杨振宁的国文老师,他们都写文章回忆自己的父亲。请你举例说说本文在语言上与《背影》有哪些共同点。

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