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上小题。

时间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

我们追逐着一朵鲜花盛开的时间,等待着一颗果子成熟的时节,万生万物,自有其道。无论是中药的采摘、加工、炮制还是存储,都要把握好最佳时节,遵循其时。①

首先,你要学会赶时间。红花,《药典》称其花瓣有活血化瘀,散湿去肿之效,是调血之药。采摘红花的时间很有讲究,要在花瓣由黄变红之际进行。采早了花还未成熟,采晚了则花容憔悴。为了抓住转身即逝的时机,采花工们每天清晨采花,十分辛劳。藏红花,又名“西红花”,秋季早晨采收。与“红花”虽只差一字,身价却高出近千倍,与红花一样活血化瘀,《本草纲目》称其解郁安神,久服令人欣喜。它以花及其柱头入药,80到100朵鲜花仅能收获一克花丝,故见其珍贵。藏红花原产于中东及欧洲地中海一带,明朝时途径西藏传入京城,故而有“藏红花”这一俗称。它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首度引种成功。这种花昼开夜闭,所以人们必须朝起采花、尝鲜剥丝、及时烘干,男人采花,女人剥丝,这其中的时间以分秒计算。再之后,就要立马到烘干点和收购站去卖,看其花丝品相如何,一克烘干花丝收购价大约为25到30元,隔夜便会掉价。在冬天,再将藏红花茎球种回土壤之中。如此轮回。②

赶时间可以理解,但请记住这不是唯一的处世哲学。曲是一种中药剂型,而制曲,是中药炮制中一种耗时最久的方法。红曲,是以籼米为原料,由红曲霉菌发酵而来的药物。根据《本草纲目》记载,红曲“消食活血,健脾燥胃”,多用于治疗食积饱胀。红曲不仅能入药、能酿酒,还常常担当食品调味剂的角色。炮制红曲,先要把米淘完后,浸泡上一整晚,到第二天才能蒸饭,饭要蒸得恰到好处,时间不够、芯子太硬,容不下菌种寄生;煮得太久,饭团粘软,有可能感染杂菌。然后用调制好的红曲母,将其与米饭均匀搅拌,彼此渗透、互相吸附,先是内眼可见的白毛,然后是粉色斑点。传统的工艺发酵的过程要等待六七天。这过程中,要不断将手指插入米堆中央测温,检验发酵程度。当热量上升时,意味着要赶紧洒水浸曲。有时会下秋雨,空气中活跃的水分子是微生物梦寐以求的催化剂。最后是晾晒,它是旷日之久转化旅程的终点。③

陈皮,以陈者为贵,它是历久弥新最好的注解。所谓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在陈皮炮制存储中,阳光和时间都是必不可少的,任何非自然手法都是禁忌。新皮年年晒,日日晒,旧皮定期翻晒,如此循环往复。然后将晒干的果皮用麻绳串起,悬挂于灶台之上。灶下干柴烈火,灶上烟雾缭绕,干皮于这日积月累炊烟之中慢慢陈化。年复一年,方不负“陈皮”之名。这是灶台熏皮古老方法。而百年老字号“陈李济”有另一种招式,晒完之后放入麻袋,封好编上年份,放到楼阁上,下面烧柴火,中间炼蜜,天天蜂蜜分子与果皮细胞日以继夜耳鬓厮磨,长此以往,陈皮表面焕发出檀香木的光泽,内层附着松化又不脱落的粉末。这便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陈李济”陈皮了。④

有的人被时间改变,有的人改变时间。春去冬来,夏末秋至。世间万物顺乎天理,如期而至的灵性成就了本草神奇的生命。

(选自纪录片《本草中国》,有删改)

1.本文主要运用(1)_______的说明方法, 告诉人们中药中的时间之道。作者先说采摘红花和(2)______藏红花需要“赶时间”:接着说明炮制、存储红曲和陈皮需要(3)_______;最后强调世间万物都顺应时间,合乎规律。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一则有关中药的歌谣说起?

3.这篇文章是纪录片《本草中国》的解说词。比起一般的说明文,它的语言显得更有温度。请举例说说本文语言的“温度”体现在哪些方面。

4.下面这段话应该放在文中的(   )处。

中草药中有很多以季节命名的例子,比如说夏枯草,秋桑叶,冬麻,从中可以看出一种远古的智慧。霜降,意味着霜桑叶的成热,也就是说,它要等到下霜后方能达到疗效。立冬已过,天麻成熟,需赶在次年清明,茎苗未出时采挖。此时天麻圆润饱满,质量达到一年顶峰,也被称为冬麻。

A.① B.② C.③ D.④

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