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所示的竹丝扣瓷,又称“瓷胎竹编”,起源于清代中叶,当时主要用做贡品。由于世道艰辛,技艺几经绝传。20世纪50年代经重新发掘、恢复生产。80年代,平乐从事瓷胎竹编的厂家有10多家,规模最大的竹编厂拥有技术工人三、四百人,形成了当地竹编工艺的高峰期,产品畅销东南亚、英、意、美等地区和国家;而2010年,仅仅能找出70多名会此手艺的师傅。

注:慈竹,性喜温湿,适合于荫蔽地方生长。

竹丝扣瓷是以“景德镇”名瓷为胎,精选邛崃山(见下图)一带阴面的健壮慈竹为材料,专门择取生长2~3年、节距2尺左右,无划伤斑迹的壮竹,经过破竹、烤色、抽匀等十几道手工工序,“百斤原竹只抽丝八两”。然后,让根根竹丝依胎成形,紧贴瓷面,所有接头之处都做到藏而不露,整个过程全凭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工艺复杂、制作考究,宛如天然生成。精心制作一套竹丝扣瓷耗时达数月之久。

(1)分析邛崃山一带成为竹丝扣瓷的主要竹材产地的气候条件。

(2)归纳20世纪80年代,竹丝扣瓷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

(3)分析当今竹丝扣瓷产业从业人员极少的原因。

(4)对竹丝扣瓷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高三地理综合题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