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礼·春官》提出“以乐德教国子中、和、袛、庸、孝、友”。而对于此六者的具体含义,《周礼》中并没有作出任何说明,于是给后人留下困惑。郑玄注云:“中犹忠也;和,刚柔适也;祗,敬;庸,有常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今人解说周礼》“乐德”,一般都以郑注为圭臬,释“乐德”为乐之道德,以“中”为忠孝之“忠”,以“庸”为“有常”,认为此六者都是指道德精神。

其实,郑注对六德的解释是有问题的。问题之一,《周礼·春官》六德的“中”与忠心、忠诚之“忠”是不沾边的,而是本字本义,是中正、适中。秉持中正之道是先秦儒家所倡导的重要政治主张与哲学理念。《尚书·大禹谟》说:“维精维一,允执厥中。”执中就是执行中正之道,行事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周人以六为中数,色尚中色(黄色),声尚中声,德尚中庸。《国语》载,周景王欲铸大钟无射,乐官伶州鳩说:“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于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神是以宁,民是以听。”伶州鸠所谓中音,即中正之音;所谓中德,就是中正的品性,亦即中庸之德。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郑注问题之二,是释“庸”为“有常”。何谓“有常”?“常”有经常、长久、平凡、法度、纲常等诸多义项。如果把“有常”理解为中和可常行之德,则与此前“中”“和”二德明显重复,古人行文质朴精练,绝没有这种叠床架屋式的文法。郑注以“有常”释庸,不但令人费解,而且在文理上也有滞碍。

今人一提到“乐德”,往往认为“德”就是道德,“乐德”就是乐的道德精神。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小的误解。“德”是先秦文献中的习见用语,它的初始义并不指道德,而是直视前方,用力向上攀升。先秦文献中的“德”字意义极为丰富,并且通常不是指称道德,而是指称行为、属性、政教、恩惠等等。“以乐德教国子”,意即教国子懂得乐的本质。

综上,《周礼·春官》“乐德”,大体上具有三方面内涵。中、和主要是对乐艺术的风格要求;祗、庸是指乐教应当体现尊尊、用贤的政治原则。以上四德基本不属于道德的范畴。六德之中,只有孝、友才真正具有伦理道德意蕴。中和、祗庸、孝友是一个整体,共同体现了儒家乐教的原则要求。“以乐德教国子”,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崇礼乐、尚德教的政教诉求。乐在先秦时代,主要不是用于娱乐,而是用于政教。他们认为,礼乐与政治息息相通,“金石丝竹,所以道(导)德也”。因此,重视乐艺术的品性格调,强化乐德教育,成为儒家教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儒家乐论的核心原则。

(摘编自邓安生《简说〈周礼〉“乐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人以六为中数,所以《周礼》以六德阐释乐德,只是没说明其具体含义。

B. 作者认为郑玄注解“庸”为“有常”,与“中”“和”二德有语意上的重复。

C. 先秦儒家重视乐德,乐主要不用于娱乐而用于政教,礼乐与政治息息相关。

D. “以乐德教国子”,是要教国子懂得乐的本质,重视的是乐艺术的品性格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叙述郑玄和今人对《周礼》中乐德的理解,明确了论述的对象。

B. 文章第二、三段分别就郑注存在的两个问题和今人的一个误解进行了批驳。

C. 文章第四段总结全文,综合了上文的论证分析,指出乐德其实与道德无关

D. 文章立足于经典,以经典解释经典,并且以先秦文献作为主要的论证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郑玄对乐德的注释有严重问题,后人在理解乐德时不应再依据郑玄的注释。

B. 如果郑玄读过《国语》,看到伶州鸠的话,就不会对乐德产生错误的理解。

C. 阅读古典文献时,都应该按照字的本义来进行理解,绝不能进行任何引申。

D. 对经典的理解,应该立足作品当时的语言环境,不能盲从学者的一家之言。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