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提出的经济主题和议题非常契合当前世界的需要,可谓恰逢其‘时’”,知名智库欧亚问題研究所专家汉内斯•德凯泽如此评价。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多问題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因此,全球治理体现为一种秩序性追求,核心是如何在制度上摆脱集体行动的困境。

“世界那么大,问題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有人注意到,在法国近代的《人权宣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发布的《人权宣言》中,都引用了《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断。事实上,无论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理想,还是讲信修睦、善待他人的平和禀性,在中国人的世界观念中,和谐共存是最基本的关键词。从“仁者爱人”“民惟邦本”“言必信,行必果”到“君子喻于义”“和而不同”“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诸多中国百姓日用而不觉的处世之道,如同一股清流,为完善当前全球治理注入了新内涵,提供了新思路。

于强烈的纷争对抗中寻找共同点,引导各方换位思考,巧妙化解分歧,直到最终达成各方满意的结果——在不少国际观察人士眼中,不管是调解地区争端,还是倡导解决危机,中国人的方法总能“令人耳目一新”。灵活、务实的解决方案背后,是中国对支配性、排他性思维的坚决摒弃,对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理念的坚定支持。从“亚洲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在多个外交场合强调世界上的事情需要各国“商量着办”,主张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声音“荡涤着利己、功利的价值取向,弥合着对抗、冲突造成的鸿沟”。

今天的中国,早已是全球各种重大场合的“主人”,有中国与没有中国,世界的风景确实不一样。从建立亚投行到创设金砖银行,从举办APEC会议到主办二十国集团峰会,针对重大跨国性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的现状,中国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不断为完善全球治理体制机制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同时,中国也用自身经历告诉世界:一张公平公正的 “圆桌”往往更重要。

世界发展不应单峰耸立,更不应有孤岛。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只有“每一朵浪花有它的精彩”,彼此声   浪相助,才能形成滚滚发展的春潮。中国愿为全球治理搭台铺路,为世界各国和人民谋求实实在在的好处。

(《人民日报: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应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提出了相关的经济主题和议题,展现了中国智慧。

B. 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息息相关,各国之间的关系唇亡齿寒,因而中国声音就显得尤为重要。

C.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理想和“和而不同”处世之道,其实质是和谐共存的理念。

D. 中国百姓日用而不觉的处世之道,是解决当前世界诸多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值得推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汉内斯德凯泽的评价,也是后文“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体现。

B. 文章第二段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后文立论的基础。

C. 两个《人权宣言》都引用《论语》的论断,是为了说明中国智慧已经广泛运用于国际社会。

D. 文章结尾,用“浪花”作比,再次重申了世界发展中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理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界各国人民要想获得幸福,拥有和平,仅仅依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不够的。

B. 运用“相互补台”“商量着办”的中国智慧就能解决好中东等地区争端和危机,实现和平。

C. “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重注重义”的中国方案,可能是论语中儒家思想的借鉴。

D. 事实证明,经济化全球浪潮中,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机制做出了贡献。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