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事     萧红

公园门口站着一个笑吟吟的老头,正是黄昏时候,夕阳在树梢闪着光辉,夕阳照满园里园外,拿着“派司”①,推着小车的孩子大人都是从那个转门进去。里面睡着孩子的小推车是从旁边那个宽门口进去的。

同样,那老头也是拿着“派司”,可是就不同了,他仍是站在门外笑,并不进来。

我们进了园门回头看时,他为什么笑呢?守园门的巡捕用一根竹杆点着孩子的脚,那孩子大概是老头的孙儿。

“哼!你就穿这个鞋子,你不穿袜子,外国人看到不许。”那巡捕还作了个鬼脸,把嘴唇向上一兜,把眼球向上一翻,我们站得近,所以那巡捕翻眼球翻到发白的程度,我们都看见。

我从前还不知道这个,我问我的同伴:

“怎么!外国人还管到穿袜子不穿袜子?”

“不行啊!不穿袜子就不让进的。”同伴答我。

我根据这话马上就找到例证:推车的保姆不穿袜子,外国孩子不穿袜子,漂亮女人不穿袜子。

“这不是吗?这不是都没穿袜子吗?”我就指着树下穿高跟鞋的女人。

“嗳!穿袜子,不穿袜子不是这样说。”

“那么怎样说呢?”

“‘不平’,这就叫‘不平’。”

再回头看时,那老头仍站在园门外,还是站得那样近,只要伸手推转一下转门就可以进来,就可以连孙儿也带进来。

老头看一看自己是不是拿着和别人一样的那么一个长方浅蓝色的纸片!大概他自己不相信这护照是好用的,他仔细的摸一摸,那是和别人一样,外面套了一片硬壳。

“好用的,好用的。”他把“派司”又放进衣袋去。

但是他仍不能进来,同时被夕阳拖长的连孙儿的影子也进了园门,那光着脚的,推着车子的保姆就踏着老头的影子走进园门。和孙儿一般高的外国孩子也光着脚,踏着孙儿的影子跑进去。巡捕没有去问其余的孩子,也不用竹竿去敲打其余的孩子们赤光的脚。

老头,他微微的露着笑脸,挟着羞容,望着这有趣而不得见的公园,他更加憧憬了吧!和孩子一般地,听说里面有水池,满池的金鱼呢!

孙儿站在身边,并不像别的孩子一般遇了不满意的事就闹起来,他看一看公公,再看一看巡捕。

我们走得远了,再回头看时,那老头已不见了。

再走几步,草地上摆着藤椅,也是老头,带着眼镜,就坐在藤椅上喝汽水。

“这边就喝汽水,也是老头,站在园门外的也是老头……”

我的同伴说:“老头与老头之间不同如是。”

“嗳呀!”我叹息出来。

“进不了公园这是小事,没饭吃的,被杀的……”

“杀是听说惯了,一个公园看看就不许……”

“就要的是这股‘劲’吗?穿草鞋进公园有多么不体面,阔人和外国人不愿意看。”我的同伴说。

我想了又想,并不是因为那老头赤脚,假若他穿一双用金丝绞成的“草鞋”,那么也可以进的?他的鞋是用草做的,是用不值钱的东西做的。

同时证明那老头也是不值钱,不值钱的人,逛公园也罢,不逛公园也罢!

小事,这就是小事。

(《时事新报》1935年8月4日)

(注)①派司:指厚纸印成的或订成本儿的出入证、通行证、护照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一开头就写老头的“笑吟吟”,既表现了老头和善的性格,也同看守园门的巡捕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B. 小说用两大段文字详细地叙述“我”和“同伴”的对话,主要目的在于表现“我”爱思考和爱较真的性格。

C. 作者在小说结尾处用“不值钱的人,逛公园也罢,不逛公园也罢”一句反语,表达自己愤怒已极的感情。

D.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不仅可以用亲眼所见证实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助于发表议论,表达作者观点。

2.小说多次写到“派司”,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小事”为题,有哪些方面的考虑?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