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访兰

贾平凹

父亲喜欢兰草,每过一些日子,就会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倒有几分愠怒。以后又进山去,就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我很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去访兰。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个天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正要动手挖,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呢?”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不禁惋惜: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欣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自己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淳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1.文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

2.结合全文看,第一段中画线句子中,父亲为什么“愠怒”,为什么不再带回野生的兰草?

3.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下面是对“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其中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通过对话,把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了“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5.文中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评品,可文章题目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这是为什么?

6.这篇文章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