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弃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二)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①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②。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粜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③。”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④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自《史记  晋世家》)

(注释)①代:交替、轮流  ②雍、绛:都是地名。③孙:通“逊”,谦逊、恭顺。④騺:马难起步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晋,何厌之有?         厌:满足

B.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伤害

C. 已而倍其地约          倍:加倍

D. 卒与粟,自雍属绛         卒:终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伯”是春秋时期的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 “执事”,指办事的官吏,文中是对对方的敬称。

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D. “子”,这里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可以翻译为“您”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

B. 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

C. 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

D. 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 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 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 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5.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晋饥而秦粜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