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青春别被“颜值”裹挟

①时下,似乎是一个看脸的时代。

②在如今的社会评价体系中,“颜值”俨然成为排在权力、财富、社会地位之后的“第四指标”,并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似乎是,只要“颜值”高,其他什么缺点都是浮云;如果“颜值”低,其他什么优点都是浮云。

③正因如此,年轻人不惜重金购买高档化妆品、漂亮的服饰,甚至在媒体披露的毁容案例不在少数、整容黑幕曝光时常见诸报端的情况下,依然不惜在自己的脸蛋、身体上刀斧相加来追求美貌。

④美貌,果真决定一切吗?美,当然是好的,拥有美丽的外貌,既能给自己增加自信,也能让旁人赏心悦目。在日常生活、工作场所和社交场合中,注重仪表、服饰考究,以及对面容进行适当的装扮,既是个人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颜值”高的人容易从人堆里脱颖而出,但并不直接等同于“颜值”高的人就一定更具吸引力的特质。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如果放眼望去尽是帅哥美女时,漂亮就会失去了强大竞争力,这时候我们都需要思考,到底还有什么能让你出类拔萃。

⑤人要想成为一个仪态万方的“万人迷”,就必须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让自己充满活力,让自己生动起来。20世纪30年代,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有个“太太的客厅”,是“京派”文学和贵族文化的殿堂,这也是林徽因的家。当时林徽因虽然已经身染重病,但她仍保持着开朗和明丽。费正清的夫人曾经回忆说:“梁太太总是聚会的中心人物。当她侃侃而谈时,她的那些爱慕者们总是为她那天马行空般的灵感中所迸发出来的精辟警语而倾倒。

⑥ 古人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高尔基也曾说过,“学问改变气质“.青春的美丽,不是街头的名牌时装;青春的潇洒,不是臂臂摇摆的忸怩作态。如果一天到晚只是忙于外在的装扮,你是永远不可能做到气质高雅、充满魅力的。换言之,青春在哪里?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种精神,一种修为,它就在我们的心里。心灵充沛,青春长驻;精神丰富,永葆青春。青春的魅力在于勇敢地抛弃外在的虚伪,在于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生动、智慧和气质。

⑦实际上,芸芸众生之中,容貌出众者有之,资质平平者也有,并且后者恐怕占据绝对多数。我们不应该因为“颜值”而自卑,反而应该因为我们的修为而自信。在今天充满竞争的社会里,镇守本心,修身韫德,做一个有修养、有品性的人,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⑧ 在这方面,美国女孩丽兹也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丽兹因为患有罕见病而外表怪异,被媒体粗暴地评为“世界最丑的女人”。她在经历了噩梦般的精神崩溃之后,最终战胜自我,勇敢地站了出来,举办演讲、建立个人网站和摄制纪录片,以此来与偏见斗争,对舆论的霸凌说不。她找到了勇气和自信,也赢得了尊重和尊严。

⑨ 面对“颜值“的裹挟,很多人可能都无力抵抗。但是,若干年后,我们会发现,伴随着年华的逝去,再怎么精心装扮的容颜都会老去,时间唯一带不走的是你曾经读过的书、学过的知识,是你多少年来的修为,这才是让青春永驻、人生精彩的根本。

1.下面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受“只要‘颜值’高,其他什么缺点都是浮云”的标准影响,不少人花费巨资去改变自己的容颜,追求美貌。

B. 文中,林徽因虽然身患重病但是凭着开朗和明丽、充满灵感的谈吐为众人所倾倒,这是其内在个人修养的外在表现。

C. 全文首先点明中心论点,阐明追求外在美的不足,然后围绕“美和气质”的关系展开论述,最后号召读者做出类拔萃的人。

D. 作者选择关于“颜值”的话题,运用典型的事例材料和名人名言进行说理,立场鲜明,为青年读者提供明确的人生指引。

2.下列不能作为证明“学问改变气质”的一项是(    )。

A. 希腊人德莫森,因为口吃而生性羞怯,故苦练学说技艺改变自己而得到世人的尊重。

B. 鲁迅用脊梁顶着自己的头颅为后人照路,在漫漫长夜孤身绝响,彰显着孤独的气质。

C. 哲学家培根说,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

D. “……三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诗人黄庭坚。

3.作者认为内在的修为是“让青春永驻、人生精彩的根本”,对于如何做到这一点,作者提了哪些建议?

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