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三晋大地璀璨的文化瑰宝,黄河新闻网邀请省内文化学者,将散落各处典籍中,有关山西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经收集、整理、精编,借助网络多媒体表现形式逐一发表,让山西的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材料一:皮影戏到公元十世纪宋朝时进入极盛时代,在张择端的记录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生活状况的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还有几处皮影戏演出的情景。元代皮影戏随军传到了南亚。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也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高的难度。一个影人的制作要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前功尽弃的可能性。

材料二:临汾古称平阳,平阳木版年画也由此而得名。自从宋代毕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后,我国的雕版印刷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北宋灭亡时,金人从汴梁,就是现在的开封,把很多的刻工与书版带去了平阳,使这一带的印刷业得到发展。平阳,成为金代雕版印刷的中心。官府在这里专门设置出版机构,管理民营书坊与书铺,使这里的雕版印刷逐渐繁荣起来。平阳木版年画也是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起来的,这是用传统的木版水印方法印制的年画。平阳木版年画的刻印者,大都是农民,他们平常务农,闲暇时创制年画销售,成为一种副业。在明末清初时,这里的年画远销华北、西北、内蒙以及东北等地。每年腊月,晋南各县城乡集市上,处处都有卖窗花,卖对联,卖年画的商贩。

材料三: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是中国画的一种。贴门神的风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以前。年画的名称也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宋代曾被称为“纸画”,明代则称为“画贴”,清代称作“画片”“画张”“卫画”等,直到清道光29年(1849年),李光庭的《乡言解颐》一书中始见“年画”一词。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方特色,像天津杨柳青、山东高密、四川绵竹、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广东佛山、山西临汾平阳(古临汾)的木版年画等都久负盛名,各有千秋。

材料四: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围绕“传承山西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收集并整理了以上材料。

1.材料四的三幅图,分别介绍了我们山西的哪些传统文化?

2.在活动中李明发言说:“传承传统文化是国家和大人们的事,和我们中学生关系不大,我们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其他学生也纷纷点头。请你向李明及其他同学宣传中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写作提示:①结合以上材料来谈感受;②思路清晰;③语言得体;④50-100字。

九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