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洗手

朱以撒

每一次要摊开这些汉画像拓片阅读时,我都要认真地洗洗手,擦拭干净。其实指掌间已经很干净了,也还是要自觉地进入这么一个程序,算是从内心对前人的作品表示敬畏,还有崇仰,如果一天里要分几次阅读,那就要洗上几次手,使手在触及拓片时更有感觉。这些拓片有的很大,摊开时可以充满整个大厅,卷起来又如一大捆被子,一开一合,要费不少工夫——宣纸是最为脆弱的,总是要小心翼翼,“待儿扶起娇无力”啊,再小心也会有磨损,有一些纸屑落下,有一些丝缕脱离,尽管手的动作已经轻柔之极,心里还是不敢松懈。

这种习惯逐渐形成,对待古旧之物,大都如此,每一件古旧之物都是有自己的气息的,冷清的、平和的、朴拙的,却不会有时下的这么些气味。充满欲望的手一天到晚都在触摸着种种物质的皮表,要静下来阅读古帖古碑,慢慢地把玩一遍,还是需要洗一洗手,让手的温度冷却一些——这很像一个长长的过门,很郑重,很有必要。一个人在心理上做好了准备,接下来的由手展开的动作就会把分寸掌握得很好,至少不会失手。

生活习惯中对于洗手的要求,是在进食之前,要吃饭了,把手洗净,以免不洁的细菌随着指尖进入腹中——再草率的洗也比不洗要清洁,一个人的心理往往如此。这使得饭前洗手成为一种惯常,很自然地延续下来,。这是对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一年到头的栉风沐雨,终于修成了黄澄澄的果实,进入了牢固的仓廪。一个人把手洗净了,坐在餐桌前,显然是沉稳的、端庄的。对劳动的果实抱有认真的情绪,缓慢地品咂,神色中越发爽朗。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也是一种态度,只是劳动果实的滋味未能被细致地感受,不免有些粗率,大凡有洗手这个程序,整个行为都会克制一些、徐缓一些,以至于进程更为细腻、雅致。所谓斯文,洗手的动作也算一个吧。

很久以前,我和农民兄弟从田里干活回来,偶尔运气好,生产队长让大家吃一次免费的晚餐,是少有的白米饭。每个人把农具一扔,围着装米饭的大木桶,那支木饭勺从一只手急切地转到另一只手上。很快,一桶白米饭就见底了,再吃一碗的热情企盼变成一片支离破碎——这一餐已经结束了。每个人的动作都很急,一下接着一下,赶路一般。这些动作的背后是忧郁的,无形的饥饿很快又会追了上来。这是一个来不及洗手的年代,手上都是泥屑,或者农家肥的气味。

记得母亲做事之前总要洗手,在她看来,一件事和一件事之间的过渡,应该用洗手来区别,以示结束和即将开始,这样会使人在做一件事之前,有一些心理的、生理的准备。炊爨、刷洗是一种动作,快,麻利。接下来把手洗净,在狭窄的书桌前端坐,开始批改作业。一位农村的小学老师,面对的都是懵懵懂懂的少年,对作业的批改也尤其缓慢。煤油灯的火舌随着风的流动,闪烁着不定的光。清洁的手在作业本上移动,边改边把那些卷起来的边角抚平,对那些顽固地翘起来的部分,母亲会在改完之后用一本厚厚的书把它们压住,放到第二天早晨,已是平整之极了。

一件事因为洗手的进行变得郑重起来。我以为,每一次洗手都是很有意义的……

(选自《红豆》2015年4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阅读古碑帖时总要先洗手,让手的温度冷却一些,这既表现了对自我心灵的净化,又表现了对文化的敬畏与崇仰。

B. 文中以深情的笔触,描写母亲灯下工作的情景,表现母亲做事有条理、爱干净的习惯对“我”的影响,丰富散文的意蕴。

C.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手法,给读者以真实亲切之感;同时综合运用叙事、描写、议论,使文章既生动感人,又理性深刻。

D. 本文聚合了生活中多个洗手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洗手意义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艺术特点。

2.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这些动作的背后是忧郁的,无形的饥饿很快又会追了上来。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