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梅兰竹菊在中国文化里有个特别的雅号,即“四君子”。以花草树木比喻君子人格,在先秦时期典籍里屡见不鲜。《孔子家语》记载,孔子看到兰花独开山谷,发出感叹说:“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这里以兰喻人,表达君子情怀和节操,说明早在中华文化蓬勃兴起的春秋战国,就已形成以自然景物比拟人品志向的“比德”传统。梅兰竹菊被称作“四君子”,正是这一传统延续发展的丰硕成果,也是君子文化深入人心的突出表现。梅兰竹菊成为历代诗人画家反复吟咏和描绘的对象,主要原因在于其形象体现着君子人格的高贵品性。

②梅在寒冬腊月绽放,它吸引人的往往不是娇艳的外表,而是凌霜傲雪、不畏艰难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君子人格及君子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中华民族历来推崇的性格和气质。“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以梅花凌寒送香,表现君子傲然不屈又芬芳袭人的魅力。“风雨送春归……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花象征严酷环境下人所应有的君子品格,集刚健、坚毅、俏丽、希望于一身,这首《咏梅》将此意刻画得生动有力。

③兰生长于深山幽谷,终年长青,不因无人而不芳,其远离尘嚣、清丽高雅的气质,体现慎独自守,“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品格。“绿水唯应漾白苹,胭脂只念点朱唇。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闲题与俗人。”画家徐渭借画兰明志,传达洁身自好,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志趣。中国人爱兰、种兰、咏兰、画兰,究其背后原因,无不隐含着通过兰花来寄情明志的文化动因。

④竹子中空有节的枝干、挺拔清逸的外形,被古代先贤作为君子风骨的象征而不断抒写。植物生长,经历雨雪风霜,多数折枝落叶,而竹却不改颜色,峭拔挺立。王徽之,爱竹如命,“何可一日无此君”是其名言。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典出于此。郑板桥一生以竹为伴,他的诗作在竹子劲节虚心的品性中,注入体恤民间疾苦情感,受到广泛称颂。

⑤菊于深秋开花,艳而不娇,既有傲霜不凋的气节,又有义让群芳的品德。陶渊明隐居山林,与菊为伴,不慕荣利,超然淡泊,吟咏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佳句。元稹借“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生动刻画了菊花兼具勇士与隐者的两种品格。“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洋溢着不向世俗低头和对独立人格不懈追求的精神。“菊本君子花,幽姿可相亲”,更是将菊花直接赋予“君子花”的美名,既揭示出菊花蕴藏的道德品性,也说明了人们喜爱菊花的缘由。

⑥除了“四君子”以外,在中华文化中,松树很早就作为“比德”的对象。《论语·子罕》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孔子家喻户晓的箴言。范仲淹歌吟青松:“有声若江河,有心若金璧。雅为君子材,对之每前席。”这表明,以松树作为君子人格的象征,具有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根基。至于莲被视为君子之花,则源于宋代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君子者也。”这里对莲花品性的独到评述及称其为“花之君子者”,千百年来得到人们广泛认可并产生深远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梅在寒冬腊月绽放,它吸引人的不仅是娇艳的外表,还有凌霜傲雪、不畏艰难的精神。

B. 古人常常借菊来传达洁自自好,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C. 竹子因中空有节的枝干挺拔清逸的外形,被当今文人墨客作为君子风骨的象征而不断抒写。

D. 菊于深秋开花,艳而不娇,既傲霜不凋,又义让群芳,兼具勇士与隐者的两种品格。

2.下列对原文论述方面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按总—分—总的结构组织全篇,第②③④⑤段之间是递进关系。

B. 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来突出竹的“君子风骨”。

C. 选文论述梅兰竹菊的君子文化内涵,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手法。

D. 第②段加点词语“这种精神”指的是梅凌霜傲雪、不畏艰难的精神。

3.下列基于选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引用了不少名人诗词,其中引用了陆游的《咏梅》。

B. 爱竹如命的王徽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

C. 郑板桥一生爱竹,成语“胸有成竹”就是出自他的画竹故事。

D. 先秦时期以花草喻人最有影响的诗人是宋玉。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