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用好优秀文化“集成块”

孟志斌

①当古语经典进入时代篇章,总能焕发历经岁月淘沥的光芒。人们写文章时,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画龙点睛、洞彻事理,往往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荡。

②如果把文章比作电路板,竹简丝帛上字字珠玑,连缀成文,是为阐明义理;电路板上的千百元件,串连成体,就能启动机关。在电路板中,如果说缕缕导线是写作思路,密密零件是字词句段,那么集成块则是文章中的成语典故、名言警句。一个小小的集成块,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整合升级,其功能往往超过一大堆零件。同理,在文章中,精妙的典故浓缩了丰富的思想,不仅能一字顶十字、一句顶十句,更使文章精理成文、秀气成采。

③在古代,文人著述、名士谈吐早把引经据典变成自觉。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春秋时,列国公卿集会,通过讽诵古诗章句以示其志。此后,“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情景更是不胜枚举。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熔铸积淀,经典名篇、金句隽语浩如烟海、灿若繁星,凝结成语言宝库中的串串珍宝,成为著文抒怀、知人论世时取之不尽的渊源。

④为何文章大家都乐于引用、化用古语佳句?这些蕴含着家国情怀、伦理道德、天地自然等方方面面哲思的语言,是论事析理、教化世人、解疑释难的有力武器,能增强思想深度。“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融思想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章句,读来朗朗上口,品之余味无穷,为文章点睛添彩;而经典为大众所共知,引经据典便于读者相互交流、产生与古圣贤灵犀相通之感,所引发的共鸣也是一种心理享受。

⑤坚持文化自信,需要有实实在在的底气,这底气来自于对自己文化的了解。从诸子百家到经史子集,从汉赋唐诗到宋明理学,学习古人思想的“集成块”,不失为进入传统文化之门的一条捷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做到“流水户枢”信手拈来、“泰山鸿毛”脱口而出,就要查清传统“库存”,将文化遗产熟稔于心。这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要前提。

⑥先读典,才谈得上继承弘扬。如果将经典篇章、古语金句等著述放在书架上作摆设,而不装进脑子里,则只能润屋、不能润身。当然,面对卷帙浩繁的古代典籍,还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毕竟,只有深知,才能深爱深信,才能从优秀文化的“集成块”中汲取能量、撰写无愧时代的锦绣篇章。

1.第①—③段文字告诉我们,优秀文化的“集成块”是       。(限10个字以内)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用“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证明写文章讲究修辞的重要性。

(乙)用文化自信底气的来源阐释用好优秀文化“集成块”的必要性。

(丙)用面对古代典籍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阐释如何用好优秀文化“集成块”。

3.下面是关于读书的名家言论,你认为哪一个有助于理解第⑥段的内容?(不少于80字)

①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朱熹

②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③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王夫之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