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恺字伯豫,以当袭父般爵,让与弟宪,遁逃避封。久之,章和中,有司奏请绝恺国,肃宗美其义,特优假之,恺犹不出。积十余岁,至永元十年,有司复奏之,侍中贾逵因上书曰:“孔子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窃见居巢侯刘般嗣子恺,素行孝友,谦逊洁清,让封弟宪,潜身远迹。有司不原乐善之心,而绳以循常之法,惧非长克让之风,成含弘之化。前世扶阳侯韦玄成,近有陵阳侯丁鸿,并以高行洁身辞爵,未闻贬削,而皆登三事①。今恺景仰前修,有伯夷之节,宜蒙矜宥,全其先功,以增圣朝尚德之美。”和帝纳之,下诏曰:“故居巢侯刘般嗣子恺,当袭般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宪,遁亡七年,所守弥笃。盖王法崇善,成人之美。其听宪嗣爵。遭事之宜,后不得以为比。”乃征恺,拜为郎,稍迁侍中。

恺之入朝,在位者莫不仰其风行②。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征举,必先岩穴③。论议引正,辞气高雅。旧制,公卿、二千石、刺史不得行三年丧,由是内外众职并废丧礼。元初中,邓太后诏长吏以下不为亲行服者,不得典城选举。时有上言牧守宜同此制,诏下公卿,议者以为不便。恺独议曰:“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今刺史一州之表,二千石千里之师,职在辩章百姓,宣美风俗,尤宜尊重典礼,以身先之。而议者不寻其端,至于牧守则云不宜,是犹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不可得也。”太后从之。

时征西校尉任尚以奸利被征抵罪。尚曾副大将军邓骘,骘党护之,而太尉马英、司空李郃承望骘旨,不复先请,即独解尚臧锢,恺不肯与议。后尚书案其事,二府并受谴咎,朝廷以此称之。

安帝时,诏引恺拜太尉。视事三年,以疾乞骸骨,久乃许之。岁余,卒于家。

(取材于《后汉书·刘般传》)

(注)①三事:三公之位,这里指丞相;后文提及的“公卿”即三公九卿,是朝廷高官;“二千石”“刺史”指地位较高的州郡牧守级长官;“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员。②风行:风操品行。③岩穴:即岩穴之士,指隐士。④景:通“影”,影子。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恺景仰前修  修:修长

B. 后不得以为比  比:比照

C. 不得典城选举  选举:选拔举用(贤能)

D. 以身先之     以:用,拿

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有司奏请绝恺国,肃宗美其义,特优假之

有关部门上书请求撤除刘恺的封国,肃宗赞美刘恺的义行,特别优待宽容他

B. 有司不原乐善之心,而绳以循常之法

有关部门不肯体谅刘恺乐于为善的心理,因而依照平常的法规惩治了刘恺

C. 恺性笃古,贵处士,每有征举,必先岩穴

刘恺性情纯厚古朴,推崇隐士,每逢征召举荐人才时,他一定优先推荐隐士

D. 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

诏书制定长吏以下须守丧三年的法令,是为了崇尚教化、移风易俗,弘扬孝道。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贾逵上书引用孔子“礼让为国”的名言,列举韦玄成等人以高行洁身辞爵的事例,有力地驳斥了撤除刘恺封国的提议。

B. 和帝认为国法的本意就在于推崇善举,助人完成美事,所以采纳贾逵建议,准许刘恺承袭其父的爵位,并任命他为郎。

C. 汉旧制高级官员实行短丧制、不服三年丧,邓太后下诏长吏以下官员须服三年丧,后来经刘恺建议扩大到牧守级官员。

D. 文章褒扬高行洁身的“礼让”,弘扬服三年丧的“孝道”,反映了犯法抵罪的“法治”情况,展现了当时的与一些社会风尚。

4.刘恺的“风行”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分析。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