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宋代城市的社会救助

陈国灿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在很长时期里主要局限于官方主导的赈灾救荒和民间宗族的内部互助,两者均以乡村地区为重点,多属于对特定对象的临时性、应急性举措。进入宋代,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城市社会救助日趋活跃,不仅打破了原有的救助格局,而且引发传统救助结构与模式的一系列变革,主要包括突破了荒政模式的城市官方救助体制以及超越宗族视野的城市民间救助。民间救助是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市民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而兴起的。

从救助活动主体来看,参与城市民间救助的涉及工商业者、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众多社会群体。其中,官僚士人大多本着传统儒学所倡导的仁义思想和社会理想,将参与社会救助活动视为仁义的实践与推广。佛道人员均倡导慈善和救济思想,以此作为宗教修行的一种形式。事实上,当时官方创办的各种城市救助机构,有不少是交由佛道人员具体运作和管理的。相对而言,作为市民阶层主体的工商群体最值得关注。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固然与传统施恩思想和官方政策鼓励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时人吴自牧《梦粱录》对南宋临安城富室的救济活动有具体介绍,其中提到,不少富室事先沿门察看穷困之家,到夜里“以碎金银或钱会插于门缝,以周其苦,俾侵晨展开户得之,如自天降”。这种救助行为显然已超越名利层面,而是基于社会责任意识的自觉举动。

从救助活动形态来看,城市民间救助主要有街区救助和同业救助两种类型。街区救助是在一定街区范围内的救助活动,其特点是救助对象的不确定性和救助活动的开放性。如时人龚明之《中吴纪闻》记载,北宋后期苏州城巨富朱冲常广施钱财以济街区贫疾之人,“每遇春夏之交,即出钱米药物,募医官数人,巡门问贫者之疾,从而赒之”。周密《武林旧事》也说,南宋临安城的工商富室往往对所在街区的贫乏之人“随时有所资给”。同业救助是同行业经营者之间的互助,属于有组织的救助活动。南宋人刘宰所说的建康府“行院”组织,便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他具体解释说:

“且如有卖炊饼者,自别处来,未有地与资,而一卖饼诸家便与借市,某送炊具,某贷面料,百需皆裕,谓之护引行院,无一毫私心。”

从救助活动内容来看,城市民间救助主要是对贫乏困顿之人的饥寒救济,以帮助他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有关史籍记载,南宋临安城里的不少富室“多是恤孤念苦,敬老怜贫”,对于贫户穷民, 或是“以钱物周给,助其生理”,或是“散以棉被絮袄与贫丐者,使暖其体”。在部分城市,由大家富室轮流救济,形成连续性的常规活动。文天祥谈到家乡江西吉州庐陵一带富室救济活动时说, 其所居街里居民千余家,富室“常年家中散米”,各家“以次接续赈粜”,连续不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以前,包括官方主导的赈灾救荒和民间宗族的内部互助在内的社会救助,在救助举措上多呈现临时性与应急性的特点。

B. 宋代城市民间救助模式的形成,不仅导致了宋代市民阶层的发展,也促使市民社会意识不断增强。

C. 宋代的城市官方救助体制突破了荒政模式,民间救助超越了宗族的视野,完全不同于前代的救助模式。

D. 作为宋代城市民间救助参与主体的工商业者、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他们救助的指导思想都跟宗教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举吴自牧《梦梁录》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宋代城市民间救助主体中工商群体的救助行为是超越名利层面的。

B. 第三段列举龚明之《中吴纪闻》与周密《武林旧事》中的例子,是为了论证街区救助的特点。

C. 最后一段引用有关史料与文天祥的例子,论证了救助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与连续性。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救助活动的主体、形态、内容等角度,论述了宋代城市民间救助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的佛道人员也可以借助对城市救助机构的运作和管理来践行他们所倡导的慈善和救济思想。

B. 在宋代,由于工商业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相对强烈,因此他们的民间救助意义最大。

C. 作为宋代民间救助的形态,街区救助和同业救助在救助范围以及救助对象上略有不同。

D. 宋代的社会救助尽管发生了不少变化,但在维持贫乏困顿之人的最基本的生活这一点上并没有变。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