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智除奸佞
杨文襄①,与内臣张永同提兵讨安化王,杨在军中语及逆瑾②事。因以危言动永,即于袖中出二疏,一言平贼事③,一言内变事,嘱永曰:“公班师入京见上,先进宁夏疏,上必就公问,公诡言请屏人语,乃进内变疏。”永曰:“即不济,奈何?”公曰:“他人言,济不济未可知,公言必济。顾公言时,须有端绪④,万一不信公,公可顿首请上即时召瑾,没其兵器,劝上登城验之:‘若无反状,杀奴喂狗’。又顿首哭泣,上必大怒瑾。瑾诛,公大用,尽矫其所为。吕强、张承业,与公千载三人耳。但须得请即行事,勿缓顷刻。”永勃然作曰:“老奴何惜余年报主乎?”已而永入见,如公策,事果济。瑾初缚时,得旨降南京奉御,瑾上白帖,乞一二敝衣盖体,上怜之,令与故衣百件。永惧,谋之内阁⑤,令科道⑥劾瑾,劾中多波及阿瑾诸臣。永持疏至左顺门,谓诸言官曰:“瑾用事时,我辈亦不敢言,况尔两班官;今罪止瑾一人,勿动摇人情也!可领此疏去,急易疏进。”此疏入,瑾遂正法,止连及文臣张綵一人、武臣杨玉等六人而已。
除瑾除彬,多借张永之力。若全仗外庭⑦,断不济事!永不欲旁及多人,更有识见,然非杨文襄智出永上,永亦不为之用。吁!此文襄所以称“智囊”也!
(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委蛇卷十三》)
【注】①杨文襄:即杨一清,字应宁。少年时以神童荐为翰林秀才,后为太子太保,死后谥文襄。内臣:宦官。②瑾:即刘瑾,当时权倾一时的大宦官头子。③平贼事:即讨伐安化王一事。④端绪:头绪,条理。⑤内阁:明清两代的政务机构,明太祖废宰相设诸殿阁大学士,协助皇上办理政务。⑥科道:明清吏、户等六科京畿等各道监察御史统称科道。⑦外庭:指宫外的百官,与近侍之臣相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诡言请屏人语诡:诡计

B.没其兵器没:没收

C.上必就公问就:接近

D.断不济事济:成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以危言动永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①乃进内变疏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也

C.①即于袖中出二疏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此文襄所以称“智囊”也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以下句子分成四组,全部属于“文襄所以称‘智囊’”的一组是
①因以危言动永,即于袖中出二疏     ②上必就公问,公诡言请屏人语
③即不济,奈何                     ④但须得请即行事,勿缓顷刻
⑤已而永入见,如公策,事果济       ⑥此疏入,瑾遂正法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文襄曾和张永一同领兵讨伐安化王,在军营谈论到刘谨为非作歹之事情时,嘱咐张永,让他在班师回朝面见皇上的时候,要呈上弹劾刘瑾的奏章。

B.张永按照杨文襄的计策行事,果然顺利成功。齐瑾被抓手后,奉命押送南京。刘谨上书请求皇上给他几件破衣遮体,皇上可怜他,下令将百十件旧衣服给他。

C.张永把吏、户、兵、礼诸部上奏弹劾刘瑾的奏章拿到左顺门对谏官说:这些奏章涉及的人很多,不要改动反映的情况,赶快呈上奏章。

D.刘谨被正法,很大程度上是靠张永之力,但如果没有杨一清为他出高明的主意,张永也办不成此事,杨一清不愧有“智囊”之名。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瑾诛,公大用,尽矫其所为。(3分)
(2)瑾用事时,我辈亦不敢言,况尔两班官。(3分)
(3)永不欲旁及多人,更有识见,然非杨文襄智出永上,永亦不为之用。(4分)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