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川剧恋(节选)

落花时节,我望着名画《父亲》沉思……

这幅画的作者自白奋斗目标:让世界知道,中国除了黄河、长江,还有大巴山。

我的抱负较小,没有全球意识。半生积累,十年奉献,只是想让国内的青年——奢望了,再降个调子——只想让川内的部分青年明白:除了电影、电视、流行歌、迪斯科之外,还有值得一看的川剧。说起来是菲薄的愿望,做起来是登天的难题。发射火箭上天空,吸引青年看川剧,两者哪样更难?实践结果,似乎是后者。

秦琼卖不掉黄骠马,顽童奚落,怨得谁来?怨十年浩劫导致了民族文化的断裂,怨小字辈狂妄无知,不识祖国瑰宝,家乡明珠……

怨艾无济于事,青年无动于衷。他们离了川剧,文娱选择甚多,活得优哉游哉。而川剧失去青年一代,势必活不了多久,别无选择。那么,我呢,可有自家的选择余地?我一百次打算改行,一百零一次恋恋不舍——川剧:孕我的胞胎,养我的摇篮。川剧:哺我的乳汁,育我的课堂。

她与我形影相随长达半个世纪,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她对我的陶冶,我受她的影响,写出来,将是一部沉甸甸的书。

当年她像海绵一样,吸峨嵋的秀色,取剑门的雄姿,借青城一缕幽,偷巫峡三分险。她敢于盗走神女峰的云雨,才形成与神女媲美的艺术高峰。她的绝妙,她的丰富,她的天然蜀籁,地道川味,早已化入我的潜意识。就连我“荒诞”的思维方式,和笔下这点幽默,也来自她的遗传基因。

川剧:大堰河,我的保姆!川剧:在人间,我的大学!从大堰河走来的诗人艾青,从人间大学毕业的文豪高尔基:你们最能理解我的回眸乡思。

我像儿时扮演过的孽龙,回首处——二十四个望娘滩!但我没有奔流到海,而是像一部台湾影片中的小孩,跑向无人问津的古庙,缠绕于被人遗忘的母亲膝下,唱一支纯情儿歌……那电影插曲风靡了红男绿女,我眷恋川剧的呼声,却少有青年应和。

我不得不向川剧母亲进言:您的更年期到了,创造力减退,排他性增多,很难吸收新鲜血液。妈妈:原谅我直言尖锐,原谅我孝而不顺。

我背靠传统,面向未来;身后是川剧,眼前是青年。面向着瞧不起祖宗的愣头青!背靠着看不惯后代的倔老太!我把最难伺候的老少两极揽过来一起伺候。

我力图调节两者的隔膜,增添几分理解,缩短几寸代沟,搭一座对话的小桥。

我一戏一招,时而向祖宗作揖,时而向青年飞吻;一招侧重于此,一招侧重于彼;探测两岸的接受频率,寻视双方的微妙契合点。

惨淡经营的小桥,是一弯残虹,还是一道怪圈?甲说我是川剧的吴下阿蒙;乙说我是当代的弄潮戏妖;丙说我一窍不通一塌胡涂一团漆黑一无可取;丁说……谁识寸草心?我将拙集《苦吟成戏》题赠远方朋友:育我者巴山蜀水,知我者浦江秋雨。

黄浦江,余秋雨,年轻的教授:是您识破我的佯狂,拂去妖气,揭开鬼脸,还我“稳妥的改革者”的本质。您以犀利的眼光,严密的逻辑,层层推理,滔滔雄辩,指出“魏明伦的意义”是在戏曲危机时刻开拓了一片传统精神通向现代化观念的“中介天地”。这片天地虽然中不溜儿,总算争取了一部分“不观之众”。

小伙子大姑娘破例接近川剧舞台,坐下来问一问青红皂白,看一看生旦净末丑,听一听昆高胡弹灯。逐渐被吸引,被打动,禁不住为演员技艺喝彩,替人物命运担忧。观后纷纷来信,畅谈感受,索要剧本,并且打听我的下一招。更有难忘的奇迹,曲终人不散,青年蜂拥台前,形成啦啦队,连续呼唤幕后人出场“亮相”,渴望瞧一瞧川剧作者是何模样!莫等闲轻视这声声呼唤。

请宏观审视,这是空谷足音,是川剧界的共荣,是咱们这个古老剧种有可能适应青年观众的一声信号!信号的余音,溶进我的恋歌……

信号告诉人们,当代青年具有可塑性,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铁板。那么,川剧呢?您能否以自身的变革去适应下一个历史阶段的文艺风云际会?您能否在强手如林的生存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呢?

川剧:如果您强化铁板性格,请去凭吊比铁板更僵硬的恐龙化石、悬棺古迹、夜郎遗址……

妈妈:如果您要恢复青春,请继承发扬您的优秀传统——海绵精神!

(摘自《魏明伦短文选》)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说与“发射火箭上天空”相比,“吸引青年看川剧”似乎更难,从社会背景看,十年浩劫的确使巴蜀青年无法感受到川剧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

B. 文章围绕川剧之恋,聚焦戏剧人生,深沉地抒发了作者对川剧的炽热情感,是对心爱的川剧“依恋不舍”的真诚表白。

C. 在写到自己的“抱负”与“奢望”时,作者用“半生积累,十年奉献”这个整句,形象地表达了“川剧恋”的真挚情感。

D. 全文流露出作者对川剧受到冲击的深深隐忧,更有他对川剧的用心呵护,却缺少了对川剧发展的热切期待。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以罗中立的名画《父亲》开篇,在赞颂画家远大目标时寄寓了他对川剧的依恋之情和要让川剧走向世界的强烈愿望。

B. 文中借用“秦琼卖马”的典故,抒写对川剧正处于困窘境地的真切感受,又通过引用“吴下阿蒙”的成语,抒写人们不理解作者对川剧的“依恋”而有所嘲讽的深沉感慨。

C. 作品行文思路十分清晰,如写到人们对川剧对作者种种误解和非议时,就及时引出黄浦江畔的余秋雨,为后文写作者难以找到川剧观众作有力铺垫。

D. “信号的余音,溶进我的恋歌”,以新颖的通感、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执著于川剧创作、依恋川剧艺术的深挚情愫。

E. 本文语言具有鲜明特色:一是聚集“川剧恋”抒情时,语言传递的情感深沉真挚;二是围绕“川剧恋”叙写时,语言则表现为严谨中透出幽默、深情里凸显智慧。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以“川剧恋”命题的多重内涵。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