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名录

⑴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⑵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世代相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也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祖先曾经如此“诗意地栖息”在这片土地上。

⑶“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⑷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⑸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也是传统历法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认为,过去常说中国的历法是阴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即是阳历的部分。

⑹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结的雨热气候规律,起源于黄河流域,反映了我国独特的气候特点,几千年来一直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业生产。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也深深影响着东亚国家,韩国、日本有很多与我国相似的习俗。

⑺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以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来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影响,二十四节气虽没有从这些角度去解释,但也从自然现象中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认知,客观反映了我国雨热同期、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⑻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不过,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二十四节气”的适用性也发生了变化:桃花常常在惊蛰节气到来前就红了;清明节后时常出现气温飙升,一日入夏;夏天暴雨强降水多了;冬天里冷空气频数小了,寒潮强度变弱了,暖冬成为新常态。

⑼随着科技发展,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能力增强了,设施农业、大棚蔬果等让我们不再受节气的严格制约,二十四节气似乎不再指导现代生活了。

⑽“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在农业生产上至今还遵循着很多农谚来调节休息和劳作,依然是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坐标。

⑾现代人养生也看重节气,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而“三月八,吃椿芽儿”“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病夏治”等等,更是现代人随口而出的生活指南。

⑿今天有的地方,仍有相关节气的活动,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有的地方仍把冬至等当作节日一般度过,比如非遗项目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等,台湾地区还保存着用九层糕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

⒀二十四节气有着中国人美好的记忆、诗意的生活和理想的未来。每个节气里都有一些浪漫而古老的传说,而这些传说之中,隐藏的是人与自然的息息相通、中国式的生活艺术、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

1.请分析文章第⑴段有何作用。

2.请根据二十四节气歌,写出你所知道的节气名称。(至少写六个)

3.请概括下面文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⑴第⑶-⑹段,说明“二十四节气”

⑵第⑺-⑻段,说明“二十四节气”

⑶第⑼-⑿段,说明“二十四节气”

4.选出下面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十四节气”是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包含时令、气候、物候、农事、民俗等方面的内容。

B. 向读者介绍中华民族是如何通过“二十四节气”诗意生活的是本文重要内容,但这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C. 第⑻段以“二十四节气”的适用性变差的事实,说明了全球气候变暖的气候背景。

D. 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诗意地栖息”“诗意的生活”理解为亲近自然、拥有生活情趣和注重精神追求。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