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2017年中考湖北武汉卷)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的“体”与“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人;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积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这些围绕“读书”而产生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本根、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功用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的功利诉求。从这个角度考量,读书利国利民、利人利己。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到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然而,对实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读书的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时,就意味着读书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读书的根本要义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从这种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到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说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是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是因为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知天命”后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前者却陷于斤斤计较。带着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

(文/杨平,有删改)

1.下列对读书的“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读书的“用”是指读书能满足人的实用功诉求。

B. 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所有的人都追求读书之“用”。

C. 追求读书的“用”,在阅读时往往会执着一念,衡量得失。

D. 过分强调读书的“用”会让读书的观念变得狭隘。

2.下列对读书的“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读书的“体”指的是获得超越实用功利的人生体悟。

B. 从“体”的层面看,作者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认可的。

C. 不断追寻读书的“体”,就可能逐步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D. “好读书”就是从“体”的层面专心读书,只关注书本身的内容。

3.下列对读书的“体”与“用”的联系和区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读书的“体”与“用”从不同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这一问题。

B. 读书的“用”就是读书的“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C. 读书的“体”与“用”的差别就是读书有用与无用的差别。

D. 对读书的“体”与“用”的不同追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追求。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