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赤壁赋(节选)

苏  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去    B. 倚歌而和之      和:同声相应,唱和

C. 举匏樽以相属  属:嘱托       D. 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箫声)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是曹孟德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C.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

D.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虽然身处逆境,但是并不消沉,所以昂扬奋发、积极进取成为本文的感情主调,这源于作者深厚的学养,开阔的思想,豪迈的胸襟,洒脱的气度。

B. 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C. 作者以赤壁之游为依托,将理论的反复申述与感情的变化及文章的层次结构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实现了哲理和诗情的高度融合。

D. 本文是一篇用文赋这种形成于宋代的赋体写成的游记,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律赋在声律字句方面的限制,具有了散文伸缩自如、挥写自由的特征。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