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钓     台

七八岁时,过钓台,听大人言子陵事,心私仪之。以幼,不许习险。前年到睦州,又值足有疾,且雨甚,不得上。今从台荡归,以六月五日上钓台也。肃入先生祠,古柏阴风,夹江滴翠,气象整峻,有俯视云台之意。由客星亭右,径二十余折,上西台,亭曰“留鼎一丝” , 复从龙脊上骑过东台,亭曰 “垂竿百尺” 。附东台一平屿,陡削畏眺。一石笋横起幽涧,蹇仰恣傲,颇似先生手足。磴道中俱老松古木,风冷骨脾。此两台者,或当日振衣之所。空钩意钓,何必鲂鲤,吾不以沧桑泥高下也。

亭中祠中,俱为时官匾尽。夫子陵之高,岂在一加帝腹乎?人止一生,士各有志,说者谓帝不足与理。此未曾梦见文叔,何知子陵?子陵诚高矣,而必求所以高在不仕,则蟠溪之竿,将投灶下耶?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子陵薄官,许由薄皇帝,人不咏许由而但咏子陵者,则皇帝少而官多也。身每在官中,而言每在官外也。夫兰桂之味,以清口出之,则芳;以嗳气出之,则秽。咄咄子陵,生得七里明月之眠,死被万人同堂之哄,子陵苦矣。然则尽去其文乎?曰:“山高水长,存范仲淹一额可也。”( 取材于王思任《王季重杂著》)

注:①子陵:东汉严子陵。少时曾与刘秀游学,刘秀即位后,他更名隐居。相传刘秀曾三次遣使相邀,才使得严子陵入京。 二人畅叙友情并同榻而卧,沉睡间,严子陵以一足压在刘秀腹上,刘秀毫不介意。②文叔:南宋新昌人,身处危世,仍思出仕报国。③蟠溪:相传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许习险 习:靠近    B.径二十余折 径:经过

C.蹇仰恣傲 恣:放纵    D.子陵薄官 薄:接近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1 A.俱为时官匾尽          既自以心为形役

B.何必鲂鲤                 大王来何操

C.尧让天下于许由,         师不必贤于弟子

D.夫兰桂之味               行李之往来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先按照空间顺序描写登台的经过:由严子陵祠经客星亭上西台,转而到东台;后写由登台而引发的感慨。

B.作者写钓台柏树荫翳蔽日,冷风习习,古树沿江而立,青翠欲滴,意在突出严子陵祠周围环境的幽静、气氛的肃穆。

C.世人认为应把所有的匾额都废弃,只留范仲淹写的“高山水长” 即可,因为这四个字最能凸显严氏的清高品行。

D.本文借景抒情,以景写人,不仅为了赞颂严子陵的清高,更为了以严子陵为鉴,照出世间官宦们的种种丑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听大人言子陵事,心私仪之。以幼,不许习险。(4分)

译:________

(2)此两台者,或当日振衣之所,空钩意钓,何必鲂鲤,吾不以沧桑泥高下也。(4分)

译:

(3)夫子陵之高,岂在一加帝腹乎?人止一生,士各有志,说者谓帝不足与理。(4分)

译:________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