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写作与语文

①我之爱读爱写,实在是由于爱语文啊!

②在算术和语文之间,对于普通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本是不太会有截然相反的态度的,而我更爱上语文课。也许只不过因为聚精会神背手端坐一上午或一下午,心理上是很巴望可以有大声地集体朗读的机会,那无疑是对精神疲惫的缓解。倘还有原因,那么大约便是——算术仅以对错为标准,语文的标准还联系着初级美学。每一个汉字的书写过程,其实都是一次结构美学的经验过程,而好的造句则尤其如此了。

③我对语文的偏好一直保持到初中毕业。“文化大革命”斩断了我对语文的偏爱。于是习写成了我爱语文的继续。在获全国小说奖以后,我曾不无得意地作如是想——那么现在,就语文而言,我再也不必因自己实际上只读到初中三年级而自叹浅薄了!直至近年,我才意识到想错了。

④读《雪桥诗话》,有“历下人家十万户,秋来都在雁声中”句,我便想当然地望文生义,自以为是凭高远眺,十万人家历历在目之境。但心中委实也常犯嘀咕,总觉得历历在目是不可以缩写为“历下”二字的。所幸同事中有毕业于北师大者,某日有兴,朗朗而诵,其后将心中困惑托出,虔诚就教。答曰,“历下”乃指山东济南。幸而未引入写作中,令读者大跌眼镜……

⑤儿子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前,曾问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句,出自何代诗人诗中。我肯定地回答,宋代翰林学士宋子京的《鹧鸪天》。儿子半信半疑,爸,你可别搞错了,误导我呀!我受辱似的说:什么话!结果,儿子丢了五分。我不禁嘿嘿然,双手出汗。若是高考,五分之差,有可能改写了儿子的人生啊!众所周知,那当然是唐朝李商隐的诗句。

⑥几年前,我还将“莘莘学子”望文生义地读作“辛辛”学子。有次在大学里座谈,有“辛辛”之学子递上条子来纠正我。条子上还这么写着——正确的发音是shēn,请当众读三遍。我当众读了六遍。自觉自愿地多用拼音法读了三遍,从此不复读错。

⑦我爱读诗词,除了觉得比自言自语让人看着好些,还有一非常功利之目的——多识生字。没人教我这个只有初三语文程度的作家再学语文了,只有自勉自学了。

⑧一个只有初三语文程度的人,能识多少汉字?不过三千多个吧?从前以为,凭了所识三千多个汉字,当作家已绰绰有余了吧。我不是已当了不少年的作家,写了几百万字的小说了嘛!如今则再也不敢这么以为了。三千多个汉字,比经过扫盲的人识的字多不到哪儿去呀。所读书渐多,生词陌字也便时时入眼,简直就不敢不自知浅薄了。

⑨一个实际上只有初中三年级文化程度的男人成了作家,就一个男人的人生而言,算是幸事;就作家的职业素质而言,则是不幸吧?起码,是遗憾吧?写作的过程迫使我不能离开书,要求我不断地读、读、读……读的过程使我得以延续初中三年级以后的语文学习。

⑩我是一个大龄语文自修生。

(作者梁晓声 选文有删改)

1.第③段中加点的“斩断”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

2.第④-⑥段中写了“我才意识到想错了”的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我讲课时读错字音,纠正后反复读。

3.下列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我更爱上语文课,只是因为可以有大声地集体朗读的机会。

B.我的小说获奖了,却因只读到初中三年级,而不得不自叹浅薄。

C.我爱读诗词,是因为读诗词可以自言自语,还可以多识生字。

D.我读书越来越多,却发现知识浩瀚无比,而不敢不自知浅薄。

4.从语言表现力的角度,简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5.第⑩段意味深长,请作简要分析。

九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