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被迫融入全球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一些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基本上是以外部力量的注入和政治上的不平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长白学刊》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材料二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农民起义的冲击,统治集团一部分官僚主张改弦更张,学习西方长技。自19世纪60年代始,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事工业。这些军事工业虽然就生产关系而言还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它们从外国购进设备来生产船舰、枪械、弹药。这一时期洋务派还委派商人招揽民间资金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还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

——刘芃《历史学习精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洋务运动的特点及积极影响。

材料三  从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第一批现代企业起,到1927年国民党的统治开始以前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人先后设立了三千多个工矿、交通和现代金融企业。其间在本世纪(20世纪)初收回利权的运动中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还形成了两个小小的高潮。但是在中国资本主义的风雨经历中,又有备受压抑不能发展的一面。而且在发展与不发展的交织中,不发展的一面处于全过程的主导地位。

——汪敬虞《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工业“形成了两个小小的高潮”的有利条件。

八年级历史综合题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