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林觉民:生命与爱情,皆为共和抛

林觉民自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翱翔于天地的雄心毕现。他14岁考入福建全闽大学堂。全闽大学堂是戊戌维新的产物,思想激进者大有人在。

林觉民力赞邹容《革命军》中所提的“革命与教育并行”,与几个进步同学在福建城北找了房子,自办私学。林觉民后来还在家中办女学,动员妻子陈意映、堂妹林孟瑜等人入学。他亲授国文课程,抨击封建礼教,并介绍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男女平等情况。

林觉民在大学里翻译了一部《六国宪法论》,康、梁在日本宣传君主立宪时,他还写出了《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反对君主立宪,主张革命,实行共和。

为了激发市民的革命思想,林觉民和同学一起成立读报所,其中收纳了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小册子,订了《民报》《苏报》《浙江潮》和秋瑾的《中国女报》等进步报刊。

1907年,林觉民留学日本,进入日本应庆大学学习。在这期间,他加入了同盟会,成为第14分会的骨干成员。

1911年1月底,中国同盟会在香港成立了统筹部,策动广州起义。安排擅长演讲的林觉民回福建策动响应。关于这次起义,他几次想要告诉妻子,跟她作别,但眼见妻子身怀8个月身孕,担心她无法承受,始终开不了口。他常常一个人对月独酌,神情凄苦怅然。

4月17日,林觉民带领招募的第一批志士20余人,从福建赴广州。23日,他从广州再赴香港,接回从日本回来的林尹民和郑烈。据他们事后回忆,对于此次起义,林觉民曾说:“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还说:“今日同胞非不知革命为救国之手段,特畏首畏尾未能断绝家庭情爱耳。”他想以己之舍身家性命,感召国人。

这天晚上,林觉民独自在灯下给父亲和妻子写诀别书,涕泪满襟,直至天亮。在信中,他深情回忆了与妻子新婚之时:“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1911年4月27日下午,起义军进攻总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早已闻风逃跑,起义者举火焚烧总督署后冲出,行至东辕门,遭遇清水师提督卫队。在激烈巷战中,林觉民被一颗流弹击中腰部,满身是血,力竭被俘。

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审问林觉民。遍体鳞伤的林觉民态度从容。他不会广东话,当时的广东官员中很多人懂英语,于是改用英语作答。后来,他索性坐在地上,侃侃而谈,纵论世界形势和革命道理,奉劝清吏革除暴政,尽早建立共和政体,尔后从容就义。

几天后,林家院里,有人从门缝塞进来一个包裹。打开来看,是林觉民的两封遗书。一封是写给父亲林可珊的《禀父书》:“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封即是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

对于这次起义,孙中山1921年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一文中评价道:“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节选自邱捷《中国新闻周刊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觉民在学生时代就接触了激进思想,他所读书籍报刊也为他走上革命道路起到了推动作用。

B.林觉民在起义前夕给家中亲人写了诀别书信,书信内容说明林觉民对家中亲人心怀歉疚,对妻子则是一往情深。

C.林觉民擅长演讲,即便是被俘之后,他也发挥自己的演讲才能,纵论世界形势和革命道理,但由于是英文演讲,并未影响满清官僚。

D.孙中山对广州起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次起义虽然损失巨大,但其价值和此后的武昌起义一样重大。

2.文章首段说林觉民“翱翔于天地的雄心毕现”,他的这种“翱翔于天地的雄心”体现在后文哪些具体的活动之中?

3.明知起义“事必败”,自己“身必死”,林觉民为什么还是毅然决然参加起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等难度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